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道德与法治

市骨干班学员观摩全国优质课学习心得(二)-致远外小 张璐

来源: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3-11-15

                                      怎样才是理想的品德课?

                                                     ——行走武汉全国优质观摩课有感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深秋,有幸作为区骨干教师随徐老师一行来到历史悠久,极具文化内涵的城市——武汉。从南京到武汉,车程近4个小时,窗外的田野层林尽染,来不及细细欣赏以飞奔至身后,回过神来却是另外一番景象。眯上眼休息会吧,想着离这座城市越来越近,心中有对她的期待,更有对这次活动的期待。

    临近傍晚,我们终于抵达,诺大的汉口火车站让我感觉的确是名副其实的大武汉啊!这次来参加观摩课的老师来自五湖四海,极具包容性的武汉无私的接待着我们。这感觉是美好的。

    次日清晨,我们整装待发,来到会场,早已是黑压压的一片,好容易找到位子落座,第一节课就准时开始了。《画画我们的学校》、《不和烟交朋友》、《汉字的创造与发展》、《让爷爷奶奶高兴》、《可怕的物种入侵》、《舌尖上的湖南湖北》第一天一口气就听了六节课。这是第一次聆听了不同省级版的品德教材,湖北版、安徽版、浙江版……每堂课都有别样的感受与收获。边听也边在不停地思索,虽然教材是不同的,但是伴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我们的品德课堂究竟应该向孩子呈现什么?教会孩子什么?怎样的教学方式是孩子乐于接受,学得高效由高兴的?

   《不和烟交朋友》这节课给了我一些启示,执教者是浙江省嘉兴实验小学的朱希杰老师。这是个幽默风趣的朱帅哥,他的课轻松愉快,切近孩子生活,在和学生真实地交流中,把一节非常容易上成说教的课挥洒地自然写意。这节课像极了我们苏教版六年级的《不和烟酒交朋友》,前几个星期我也和孩子上过,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可是聆听了朱老师的这节课之后。差距还是很大的!

差距一:一节课堂就是一种风格

  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每节课的主题都是截然不同的,上课的基调和风格应该伴随着主题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但无论如何创新,都应该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朱老师将整个课堂摇身变成了一个新闻现场,台下的孩子都是他请来的嘉宾,自己则是以记者及评论家的身份现场采访,一句“关注生活,三百六十度”一下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这样的课堂是学生喜爱的。而我们平时上课,按部就班,不愿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尤其是在公开课的时候不愿放得太开,生怕哗众取宠。我们应该了解现代的孩子吗?他们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接受的新鲜事物也许比我们多得多,终日板着一副面孔的老师会让他们有所抵触,进而对你的课抵触。究竟是因为这个老师才喜爱这门课?还是喜爱这门课,才喜爱这个老师?

差距二:一节课就是一次心灵洗礼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触?朱老师是一个非常敏锐的教师。他观察到拒绝第一口烟对于青少年来说非常重要,如何引导孩子拒绝第一口烟可以说是本节课的精华,一个孩子吸烟患癌的鲜活事例,和孩子十年后的约定,无不让孩子和现场的所有教师为之动容。教学不是大道理,不是唱高调,而是心和心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我们愿意放低姿态去聆听孩子的心声吗?我们愿意尊重孩子的想法,特别是在成人世界看来无法容忍的诟病吗?反思自己,课上经常用自己的想法,借以爱的名义“绑架”孩子跟着自己的思路走。

差距三:一节课就是要一次“探宝”

  这节课非常贴近孩子的生活,让孩子有话可说。但是有一些课却离孩子的生活较远,这需要我们不断挖掘可以和孩子生活相连接的事例,开展有效活动,让孩子自己去探究、去体验。这对我们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自己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与时俱进,把最新鲜的信息和课文主题相关的素材连结恰来。让孩子感觉到我们的课是鲜活的,对当下的生活有意义的。

  粗粗浅浅的记录下自己的感想与收获,心中的思考是满满的,也许,理想的品德课就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每天都是快乐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