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自己前后8次试上,十次改稿,打印制作教具,在致远师傅,组内同事的帮助下,还算顺利地完成自己人生的第二节盟区公开课。经过这次上课和磨课,有成长,有得到大家的夸奖,还有几位老师私下找我要课件等等,这些都是令我深感欣慰地方,觉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肯定,连续一个月已经记不得多少个夜晚自己挑灯备课,感谢父母,同事对我的帮助,没有他们,也不会有最精彩的第9次。但是我依然深知自己身上还有很多不足和缺点:
1. 对学生的把控不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对他们现有知识水平和能力的预估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不得不说,无论是课堂常规还是学生的语言能力,我们学校和致远存在差距。从一开始美好设想到在分校有些失败的几次试上到最后重新回归最初,从在分校试上总是上不完内容到在致远提前结束内容,对于课堂学生的把控我还缺乏经验,不能做到灵活根据学生现场的反馈自如调整自己的节奏,总是偏快,导致没有关注到能力欠佳学生的输入提高,如果我能再慢一点,多一点时间给学生思考,表演环节再多表演几组,一方面让学生参与体验,另一方面也真正将课堂教给学生,最后的讨论环节如果根据致远学生非常好的个人素质,再添加一些写的内容会更好,那么整节课就不会显得那么赶和单薄了,觉得在学生反馈和表演环节没有得到学生很好的输出,我课的节奏太快,对于三年级的孩子难度大,他们需要时间去思考,去内化,去操练,要慢一点等等学生。
2. 部分环节的设置没有很好地辅助课文情感基调。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海洋动物们被塑料缠身,那么我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为情感推向高潮而努力,这一方面,跟我同课异构的致远老师做得很好,chant选取悲伤的音乐,对于课文出现的情感词sad,angry进行了提问处理,在学生表演完后总是询问How do you feel?这些都会让学生体验感受到动物的情感,而我把这本绘本上得有些欢快,学生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
3. 课堂生成不够有深度。觉得自己只是在教,通过教师自身的素质,循循善诱的提问引导帮助学生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很少,觉得自己总是在一味灌输,这一点我觉得陶行知的老师做的很好,可能也是高年级绘本的缘故,我觉得老师的所有提问和点评都是贴合当时学生的现场反馈,是一种现场生成,而我急于求成,有的时候就忽略了学生的自我感受,多一些倾听,多一些引导,不要怕出错,慢一点,在课堂中生成,教学相长,这才是最自然最真实的课堂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