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咏叹调
南湖一小 余 洁
献给书籍:
在争先恐后耸入云霄的摩天楼宇之间,你为我架上了仰望宇宙的望远镜;
当我满身疲惫的回到小巢,你在灯光下为我的心灵洗尽铅华;
我决心为梦想奋起勃发,你为我积蓄力量;
当我即将被社会石化,你偶然轻抚我心中的弦,用泪水温柔的将我融化;
我拿什么回报你无私的爱,唯有用其一生来细细读你……
我常想,书籍就像舟,载着人漂至大洋彼岸;就像台阶,人们假其以攀登高峰。我还算是一个爱阅读的人,并对书籍心存感激,从而很难去理解当今社会有很多人患上了所谓的“晕书症”。这帮人从此与造物者智慧的结晶失之交臂,想想真是可惜。阅读,我认为就是生活。不会阅读的人就如同行尸走肉,一副空壳。唯有读书能使我们感到充实,使我们的双睑顿开,发现海阔天空别有洞天。我虽然也没读过几本书,但已经尝到了阅读的甜头。读《三国》《史记》,让我添了些许男儿气概;读《红楼梦》《牡丹亭》,让我多了几分浪漫柔情;读《文化苦旅》让我学会了珍惜;读《丑陋的中国人》让我学会了反省;读《人生十论》让我学会了思索;读《致加西亚的信》让我学会了坚强……从容淡定,自信谦恭是我对人生的追求。成长的路上,书籍就像父母,像恋人,像挚友,时刻给予我启迪和鼓舞。为我导航让我少走弯路,提醒我放慢脚步去感悟人生的美好。潘校长的一句话至今让我铭记,爱读书的人自身会散发醉人的香气,那是书香。是啊,我也多么渴望自己能够涵涌出通身的书香啊!
上学时的阅读杂、泛。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闲来无事随手翻阅,或是利用身边同窗有限的资源互相传阅。如今身为人师,在选择书籍方面要做更多的思考。不光要有利于自身,更期望能把益处传授给孩子们。曾经在《读者》上看过这样一段文字:“阅读的要素,首先是信赖。相信我们所读到的东西,这常常是发生在我们年少的时候。那个年龄,心灵像一张白纸,无条件的相信任何事情。书本给我们神圣的感觉,好比人生的老师。这是一个非常容易受影响的时期,是精神世界最初的建设时期。假如我们幸运的读到真正的好书,那么,一生都将受益无穷。”我思量许久并体会到自身的责任之重。我们班三十七张白纸将等待我怎样引领他们去描绘?他们这个年龄甚至比信赖书籍更加信赖老师,我也希望通过我的引导能让孩子们品尝到阅读的喜悦,收获受用一生的果实。一位儿童心理学专家认为,阅读对于一个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都至关重要,小学阶段是孩子进行阅读的黄金周。在这个时期,如果孩子能掌握高效的阅读方法,阅读大量文学名著、名人传记、科普读物等,将使他们在人生观、世界观、知识面、感知力、求知欲、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的形成及处理问题的方式等方面,都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同时还可以提高学习成绩。但是,如果错过了这一“黄金阅读期”,后面各个阶段的学习很可能会先天不足,那时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突击补课将很难奏效。进入社会之后,我也会惊奇的发现,身边的一些比较成功的人大多都有热爱阅读的习惯。翻阅大量的资料,我们也会发现,古今中外的名人,大多都会对读书“情有独钟”。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常常有这样的感触:即使爱读书的同学不学习,他们的语文成绩也会特别好;而不爱读书的同学尽管很刻苦地学习,他们的语文成绩始终不会很突出。因此,我这学期的计划就从培养孩子热爱阅读的习惯开始。
首先要建立一个浓郁的书香氛围。想把孩子培养成博览群书的“小博士”,就要把教室布置出书香气。图书角整齐的排满了各类图书,墙上、板报上贴上字画和孩子们抄录的名人名言。这样的氛围容易引起孩子的读书欲望。
其次要运用智慧调动孩子的阅读兴趣。每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特别是童话、寓言故事。对孩子来说,故事无论多长,永远没有完结,总是希望永远讲下去。因此我就利用故事来引起孩子的阅读兴趣。这学期我计划着让孩子们多积累一些词汇,为以后的写作打好基础。词语当中属成语最有意思,一个成语就是一则故事。我坚持每天给学生讲一个成语故事,他们非常感兴趣。一段时间后大家共同回顾,竟积累了几十个成语了。接下来,我又针对孩子们的心理,先将故事讲一半,在他们急欲知道故事结局时停下来,让他们回家自己查阅,第二天请同学上台绘声绘色的揭秘结尾。这样一来,他们已经牢牢地记住这个成语了,并且对阅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也从这个活动中发现了不少表现力很强的好苗子。现在孩子们刚刚学会查字典,我又适时的带领学生玩起了成语接龙的游戏。孩子们乐此不疲的查阅字典、词典,每次一个龙头都能接出很多龙尾。如今我们班小朋友能一口气背出一长串成语来。大家不光对成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从中学习到了做人的道理。现在大家口头表达、写话能时不时活学活用冒出一些成语来,写作水平明显提高了不少。
让爱读书的学生来引导其他孩子也是一个好办法。很多时候,孩子们相互间的影响比大人对他的影响更大、更直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来自来说更是如此。因而我平时注意多鼓励个别不爱读书的小朋友主动和爱读书的学生亲近,在那些爱读书的小伙伴的感染和熏陶之下,那些孩子渐渐地也会爱上读书。
不让孩子成为“五柳先生”。前段时间我发现我们班一些小朋友在盲目的、“随波逐流”的阅读,问他书中讲了什么,读懂了什么,结果他什么也不知道。我利用班会专门讲了“五柳先生”的故事:“古代有一个人自称‘五柳先生’,‘好读不求甚解’。就是说他很喜欢读书,读了很多书,却不愿意花工夫弄明白每本书的意思。”几岁到十几岁这个阶段,是孩子吸收营养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形成什么样的读书习惯,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作为人师,一方面要把优秀的书籍精心选择后推荐给学生;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归纳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帮助他们学会阅读,引导孩子们读有所思,思有所用。
我幻想可以开垦一片书香果园,带着我的学生们悠然的坐在果树下,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看天外云卷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