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小学语文

探寻语文教育的真谛(主讲:孙景华)

来源: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2-06-06

探寻语文教育的真谛

——从语文课程的新定义说开去

主讲:孙景华

第一部分 语文是什么?

建国这半个世纪以来,语文的口水帐是不断的。语文是什么?从两个方面说。一是模糊的一方面来说,就是诗人眼中的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语文”是文人眼中的水:……;“语文”是盲人手中的象:“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语文”是儿童心中的“园”:……

“语文”是“山”不是水,是“象”不是鱼,,是“圆”不是方。看来,“语文”很像大海中的冰山。……

语文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春秋谷梁传》曰:“……”

近代学者宋子翰早在1931年就对语文科的特殊性质作了精辟的阐述:别的学科重在知识的传授,国语言科重在传授知识的语言文字的运用;……

为“语文”命名的叶圣陶先生说:语文一名……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仁之意,以为口语为“语”。……

《标准》对“实验稿”语文定义修改:

1.“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3.“语言言字”是“工具”,“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课程。……

4.小学语文课程应该以语言学习和运用为本位,重点是教学生学习语言和言语交际,语文教学的重心要放在提升学生的言语品质上,使学生在语言运用中一吸就明,一说就顺,一读就懂,一写就通。(思想教育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学习课和语言运用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的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

 

第二部分:语文教什么?

思想道德的审美情趣;……

一、         打好基础

识字写字教学,既是小学阶段语文教育的保底工程,又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新课标》特别提出了,每一节语文课要留10分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写字。)

阅读积累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

言语表达是语文学习的综合性的“尖端”工程;

学习方法、兴趣与习惯的指导、培养应该作为小学语文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         培养能力

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命题,包括识字能力、写字能力、阅读、作文、交际、搜集整理资料力能力……

阅读课的重点就是教会学生读书。

1.            把握、提要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今天下午的第二节课,教者让学生抓住一个词来提练)

2.            把握、整合篇章结构的能力。(今天下午的第一节课,这一点处理得非常好,教师就抓住一个问题,“艄公是怎样成为黄河的主人的?”—)

3.            探究、概括文本内涵、主题的能力。

4.            把握、领悟课文表达方法的能力。(感悟课文的表达方法,是为领悟课文内容服务的。总而言之,就是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如今天上课的两位老师,讲到了衬托,比喻,但没有纠缠于修辞知识讲解,而在于对表达内容上的作用上。)

5.            把握、欣赏重点词句的能力。

三、促进发展

巢宗祺教授曾提出过“语文生长期”的说法,是因为语文学习是生理、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一种生命的活动。

生命体的活动,要遵循它的自然规律。

语文学习的规律是重感悟,重积累,重实践,摈弃理性分析,注重直觉体悟思维。

感悟——通过亲身实践,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自己的智能认知水平,经过积极的思维、判断,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悟。

积累——既要积累语言,又要积累生活,还要积累方法、情感等。

阅读积累,不是单纯地积累抽象的语言概念、符号等。(如今天在第一节课,如果教师能更多地关注到课堂中的生成资源,孩子提到羊皮符号的小,此时教师是不是可以引导孩子去看看文中环境描写呢?)

实践——

第三部分 语文该怎么教?

《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有什么不同?)

一、简化课堂结构,整合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我觉得我们的语文课堂,思考、吸收和运用应该是主流,讨论交流应该是枝蔓。)

二、明晰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梯度,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

三、讲求教学实效,追求朴实教法,引导学生扎实学习。

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只有让学生入境了,动情了,他才会真正读出文字的情味儿来。要让学生与作者进进行共鸣。

(在教学《灰椋鸟》时,如果让学生让鸟儿归林和在林中联欢的场景交换运用的修辞方法,会怎么样呢?)

 

——苏教版小语教材编辑部 孙景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