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会9个生字,能够用学生自己的方式正确识记并书写;理解“盲婆婆、蝈蝈、乐呵呵、喜滋滋”等生词;
3.初步感受少年儿童乐于助人、纯真可爱的美好形象。
课前预习
做到四个“一”:读一读、描一描、查一查、说一说。
读一读:认读生字 ,读P87/2“邻、婆、替”的笔顺,熟读课文(至少5遍)。
描一描:描写P87/2中的红字,难写的字用“○○”标出。
查一查:用“音序查字法”查找难理解的生字,了解相关词义;查找文中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例如:蝈蝈等。找5个字,在字典中查找相关的词语,写在字的旁边。例如:~里 左~右舍
说一说:看文中插图,说一段话;说说课文说的什么故事。
上述预习,请家长在课题边签字。
教师检查,做得好的可以在课本目录中的相关课题上画☆。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
1.PPT1:蝈蝈图片,认识蝈蝈:
(1)孩子们,知道图片上的是什么小动物吗?
出示卡片:蝈蝈 认读
(2)了解蝈蝈吗?(学生谈对蝈蝈的课前了解)蝈蝈:昆虫,俗称叫哥哥。身体绿色或褐色﹐腹大﹐翅短﹐善跳跃﹐吃植物的嫩叶和花。雄的借前翅基部摩擦发声。
PPT1:出现蝈蝈特点的词语:
绿色 会唱歌
认读:绿色的蝈蝈 会唱歌的蝈蝈
口头填空: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蝈蝈啊?
这是一只 的、 的蝈蝈。
蝈蝈真的会唱歌吗?(蝈蝈的叫声很动听)
(3)会写蝈蝈吗?谁来教老师写一写?(用形声字的识记方法识记。)
教师板书:蝈蝈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歌,题目就是:
教师板书课题: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学生和老师一道书空课题。“盲”和“婆婆”都是生字,能读准吗?标注拼音:máng pó
认读:盲婆婆
理解:你有婆婆吗?婆婆是什么人?文中的盲婆婆是什么人?在图中找出盲婆婆。
指导书写:婆婆,是老年女长辈,你看,下面是个“女”字底,一定要把上面的“波”托起来。(教师边说,边在田字格中书空。)
“盲”,谁会记啊?——和眼睛有关,所以是“目”字底,(师:两只眼睛啊,一定要写两横。)师在两横上用红笔标出。
请生读课题。(理答:读出了热情,读出了喜爱,读出了愉悦。)
3.引导质疑:初读课题,你想到了哪些问题呢?
(1)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蝈蝈?
即时解决: 诗歌中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了,找到了吗?谁来读一读。
PPT2:乐呵呵地捉回了,一只绿色的蝈蝈,……
婆婆,婆婆,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
PPT1:这是一只绿色的、会唱歌的蝈蝈。
(2)谁送蝈蝈给盲婆婆?
(3)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
(4)怎么送的呢?
教师总结:小朋友们真会提问。这是一首叙述故事的小诗,大家抓住了“送”(板书圈出“送”字)进行提问,(板书)谁送?为什么送?怎么送?弄懂了这几个问题,我们就读懂了这首小诗了。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解决的是生字词盲婆婆、蝈蝈的认读、理解和书写的问题。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本设计的特色:它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课前预习成果的交流,通过对以往学习经验的调动,更多地注重方法的传递和引导。质疑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学生的质疑能力的形成,一定是源于教师每节课的引导。这里引导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送”质疑,关键在于传递一种质疑的方式。)
二、认读生字,整体感知
1. 同学们,大家提出的这些问题,答案都在诗文之中。仔细地阅读诗文,你一定能够将这些问题解决。(有些孩子已经能回答了,或许跃跃欲试)不着急,把课文读通了,我们再去交流。
自由朗读诗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生字词可以多读几遍。
2. 认读生字词:
盲(máng)婆婆(pó) 绿(lǜ)色 童(tóng)年 难(nán)忘 唱歌 田野
代替(tì) 带领(lǐng) 邻(lín)居 您(nín) 往日 欢乐
乐呵呵 喜滋(zī)滋
一、带拼音读
二、去拼音读
三、比较认读:邻 领 您
找朋友:下面加点字的读音是什么?找到它们的朋友,再用直线连接起来。
您好 你们 领袖 邻里
lin nin ni ling
四、哪些词语理解有困难?全班交流理解。(往日、代替 )
五、乐呵呵 喜滋滋 再说几个ABB式的词语: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说说下列词语
轻 乐 笑 兴
红 绿 金 白
3.初读课文:
(1)小组读,准备展示。
(2)任意抽取消组代表在全班分节展读。注意诗句的节奏。
4.初步了解故事:
读了这么多,现在,你能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了吗?注意,回答的时候,要以课文为依据,在诗文中找到你答案的依据,也就是说,你是从哪个句子中看出的。
(1)谁送的?少先队员——图上,小朋友戴红领巾。
小学生——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让它替我给您唱歌。(“它”——蝈蝈;“我”是——小学生;“您”是——盲婆婆。)
读好句子。
(2)读完诗歌,你知道诗歌说了一个什么故事吗?(谁——干什么的故事)(少先队员送一只绿色的会唱歌的蝈蝈给盲婆婆的事情。)
三、学写生字,巩固练习
1.PPT出示生字,自读回顾。
(1)课前你在学习生字的时候,有什么想和大家分享的吗?
区分:邻 领
(2)指导书写:绿
在你的脑中能够想到哪些绿色啊?淡绿 草绿等
你能说出几个含有“绿”字的成语啊?
2.唱《写字歌》。
3.写习字册:绿 邻 领 难(左右结构,描一个,仿一个,写一个)。
4.完成补充习题:第一、二题。
四、家庭作业
1.口头扩词:绿 童 居 邻 领
2.画一画,写一写。(选做题)
这只蝈蝈多可爱啊!想像一下,它是什么样的,再画下来。 如果这只蝈蝈是你的,你想把它送给谁?为什么?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够熟练书写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3.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感受少年儿童尊敬老人、热情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感受诗歌中传达的童真童趣。
教学流程
一、听写词语,复习巩固
1.赛一赛,认读词语:
绿色 童年 田野 往日 邻居
带领 唱歌 欢乐 难忘 婆婆
2.比一比,听写词语:
邻居 带领 绿色 唱歌
3.互查,反馈:正确,工整。
二、熟读释疑,感受韵律美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是谁把一只绿色的会唱歌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少先队员)
2.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围绕“送”还提出了哪些问题?(为什么送 怎么送)
孩子们,好好读读课文,看看能不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找到答案。
(1)自由诵读。
(2)小组诵读,交流。
3.能回答了吗?少先队员怎么送蝈蝈的?从哪儿看出?
交流,出示:第一自然段
(这句话写出了蝈蝈的颜色——绿色。“乐呵呵”、“喜滋滋”写出了小朋友心中的喜悦,他带回了一只可爱的蝈蝈,怎能不高兴呢?他又把蝈蝈送给了邻居盲婆婆,想到盲婆婆的生活中有多了一个伴儿,当他不在婆婆身边时,婆婆不再会孤单,他怎能不高兴呢?)
读好:乐呵呵 喜滋滋 体会少先队员送蝈蝈时的喜悦心情。
出示第四自然段,读好:您听,它唱得多好,咯咯,咯咯,咯咯……
体会蝈蝈欢唱的愉悦,从而感受少先队员帮助盲婆婆的愉悦心情。
4.为什么要送蝈蝈呢?哪段告诉我们的?
出示第二、三自然段,诵读理解。
(1)诵读第二自然段,理解:替我给您唱歌
换词:替——代 代替
您——换“你”是否可以?在这里为什么用“您”呢?
有感情朗读,体会对盲婆婆的尊重与关心。
(2)上学的时候,谁陪盲婆婆?不上学的时候又是谁陪呢?小朋友平日里是怎么陪盲婆婆的?
(3)诵读第三自然段,理解:看到……想起……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象?盲婆婆眼睛看不见了,为什么会说“看到”?( “歌声”指的是蝈蝈的叫声。“蝈蝈"清脆美妙的叫声,能让盲婆婆感受到乡郊野外的清新气息,唤起她对大自然的回忆,仿佛能看到溪水欢快地流动,感受到现实生活的情趣;蝈蝈的叫声,还让盲婆婆重新享受童心的天真,唤起她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4)看图,读背第二、三自然段,体会蝈蝈给盲婆婆的生活增添情趣;感受小朋友对盲婆婆的关爱。
三、背诵课文,当堂练习
1.小组合作,背诵诗文。教给方法:
(1)想象少先队员送盲婆婆蝈蝈的画面,一边想,一边背;
(2)读背诗文,就像唱歌,是有节奏的。边背边享受诗文的节奏美;
(3)第二、四自然段有相同的地方。(第一句相同,意思不相同,第四节中表示的意思更深。)
2.赛一赛,看哪一小组背得快,背得好。
(1)PPT出示按课文内容填空。
(2)上讲台分节展示。
(3)完成补充习题:P15/三(当堂反馈)
3.有感情背诵全文。
(1)说一说:如果,盲婆婆是你的邻居,你会怎么做呢?
(2)完成补充习题:P16/四 阅读短文《爱》(当堂反馈)
四、家庭作业
1.成语天地:帮助别人多快乐啊!——
解囊相助 助人为乐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赏心乐事 乐在其中 其乐无穷 为善最乐
情同骨肉 情同手足 深情厚谊 慷慨解囊
2.背诵短文《爱》。给父母或者其他人做一件表达关爱的事情,再续写四句话:
爱是
3.讲一个助人为乐的故事:
(一)善良的萨克雷
写过《名利场》的英国著名作家萨克雷一生助人为乐,做好事从来不留名。当他知道朋友有困难时,便常常用别名、假名甚至不写名汇款,给人以接济。寄钱时,他把钱装在用过的药品盒里并附有一份“医嘱”,上面写明“服法”:
“每次服一粒,急时‘服用’!”
(二)黄香温席
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夏天到了,黄香家低矮的房子显得格外闷热,而且蚊蝇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凉,尽管每人都不停地摇着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觉得凉快。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准备睡觉去了,这时,大家才发现小黄香一直没有在这里。 “香儿,香儿。”父亲忙提高嗓门喊他。 “爸爸,我在这儿呢。”说着,黄香从父亲的房中走出来。满头的汗,手里还拿着一把大蒲扇。 “你干什么呢,怪热的天气,”爸爸心疼地说。 “屋里太热,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劲一扇,蚊虫就跑了,屋子也显得凉快些,您好睡觉。”黄香说。爸爸紧紧地搂住黄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却出了一身汗呀!” 以后,黄香为了让父亲休息好,晚饭后,总是拿着扇了,把蚊蝇扇跑,还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使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早些入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