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广场》说课
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 陈雯
一、说教材
《天安门广场》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课文共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用概括的语言总领全篇,介绍了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和特点。第二、三自然段按方位顺序分别介绍了天安门、金水河、金水桥、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的具体位置和壮观景象。第四自然段介绍了天安门广场特殊的政治地位。天安门红墙黄瓦、雕梁画栋,金水桥、汉白玉华表高贵依然,民族风采熠熠生辉!作者又用了一系列方位词将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逐一勾勒,又用“雄伟壮丽、格外挺拔、巍峨壮丽、遥遥相对”等词语将它们一一描述,一幅壮美画卷尽现眼前,让人惊叹、让人折服。只有朗声诵读才能表达我们内心赞叹、崇敬之心。第五、六自然段着重描述了两个典型场面——清晨时的天安门广场和节日时的天安门广场。本文语言优美、形象生动。主要表现在:第一:运用大量的成语和四字词组,使文章有形有色,让人感到如在眼前。如:红墙黄瓦、雕梁画栋等。第二、采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五星红旗和旭日一同升起”、“无数盆鲜花组成一个个大花坛,把广场装点得犹如五彩缤纷的大花园。”第三,对偶的运用,使文章语言更加精炼,更具节奏感。如“鲜花与彩灯辉映,礼花伴歌声齐飞。”词汇丰富,读来琅琅上口。而且结构严谨,层次井然,表达十分精确明了。
二、说教学目标
因为是第一课时,根据学生情况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小节。
2、学习本课生字,重点学习“栋”。
3、通过学习课文,知道天安门广场建筑物的方位并完成课后第四题。
4、通过具体语言文字,感受天安门广场的宽广、壮观。
三、说教学过程
1、导入。
首先通过谈话导入,接着出示天安门广场鸟瞰图。其实导入思考了很久,有视频导入,《我爱北京天安门》歌曲导入等方式,结果都没有谈话导入直接,和课文的联系也不是很密切,所以采用了谈话导入。接着出示的天安门广场鸟瞰图直观,这幅图与我们传统的的天安门广场的图相比,角度不一样,从上往下看,更加震撼,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也为后面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理解“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宽广最壮观的城市广场”做好铺垫。
2、生字词教学。
《课标》指出:四年级的学生应具备初步的独立识字的能力。本课的生字恰巧也是比较简单的生字,所以本课的生字对学生来说没有障碍,所以我在课堂上只是一个检查的形式。重点提醒学生注意了“政”的后鼻音和“栋”这个字,“栋”的右边易错,同时在文中有“雕梁画栋”这个词,学生可能不太理解,这时我就借助图画让学生来理解,事实证明这种直观的方式也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本课运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和成语,是本课的一个特色。为了使学生感受到这样的特点,我就先让学生找到这些词,我罗列的8个词是叠加运用的,这样可以使文章显得更加有形有色。于是先打乱顺序,接着再并排写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这样的写作特色,我想对学生的写作也是有帮助的。
3、课文的教学
第一课时学生在初读过两遍课文后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接着,重点学习课文的2、3小节。课文2、3小节的教学我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明确天安门广场上建筑物的方位和感受天安门景物特征。
明确建筑物的方位,对四年级孩子来说是有难度的。因为首先孩子的方位感不强,很多大人都是这样,更何况是孩子。第二,上北下南,左西右东,顺口溜都会说,落实到找到表示方位的关键词并且标好就涉及了多个方面,孩子会很晕。基于这样的考虑,首先让孩子先找出建筑物,这时老师适时的将这些建筑物的名称贴在黑板上,虽然没有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但是很直观,学生一目了然。在这儿的教学中,我把课后第四题的要求拿过来。让孩子分析出了题目要求,并将难点分解。学生找得快,也找得准了,这个难点也就突破了,学生做起来很简短,负担减轻了,也很有效。
仅仅知道方位我觉得这样的学习还是略显单薄了些,还不够厚。于是再让学生去读文字,去感受建筑物的特点,抓住关键词,指导朗读。
最后,埋下一个伏笔,为什么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都怀着无比崇敬地心情来到天安门广场,为什么人们会对天安门广场会有如此深沉的爱。下节课我们再学。老师有个小建议。阅读《补充习题》小资料《天安门溯源》将会对你理解有更多的帮助。这样做也是充分利用《补充习题》的资源,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第二课时的教学我将重点落在积累语言上,因为这课的4—6小节是要求背诵的,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背诵任务,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这节课上完,听了各位老师的意见,也有些许不足的地方。如:因为顾虑太多,怕孩子出不来,所以感觉牵得多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