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滕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天游峰“高”和“险”的特点,并感知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天游峰的特点,并感知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一人背张弓。猜猜是什么字?(夷)
2.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武夷山的天游峰看一看,去认识一位普通的老人,这个普通的老人有一份非常普通的工作——扫路。
(板书课题,齐读)
二、检查预习情况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1.出示词语
扫帚 瘦削 宿鸟
精瘦 褪色 黝黑
自在悠闲 充满自信 豁达开朗
飘飘悠悠 层层叠叠 顶天立地
(1)指名读,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组读。
(2)齐读。
(3)再读读这几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组:各含一个多音字
第二组:老人的外貌特点
第三组:老人的性格特点
第四组:天游峰的特点
(4)再次齐读。
(5)你能用上其中的一两个词说说天游峰的扫路人给你的初步印象吗?
(6)文章有6个生字,在预习的过程中感觉哪个字较难写,想提醒大家的?(相机范写“褪”字)
(7)打开《补充习题》52页。完成第一大题中第一小题。
出示正确字词。有错误的课后在“订正栏”里再写一遍。
2.检查课文朗读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你认为自己哪个段落读得比较好的,可以读给大家听听。一个同学读好后,如果其他同学认为自己能读得更好,也可以挑战。
(3)指名读。
(4)指名评价。
(5)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点明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过渡:文章除了写扫路人,还描写了什么?(天游峰)
三、感受天游峰的特点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划出描写天游峰的语句。并在书上写出自己的感受。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
2、集体交流。
A.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作者用比喻的写法,将石梯比作了一根银丝,突出了天游峰的“险”。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体会“银丝”“飘飘悠悠”“断掉”这些词语给人的感觉,从而真切体会“险”。
B.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
用了列数据的方法写出了天游峰“高”的特点。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词语“顶天立地”,想象九百多级台阶大体上有多高。
C.那层层叠叠的石阶……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通过游人的表现,从侧面写出了登天游峰时的不易,从而衬托出天游峰“高”和“险”的特点。
3、教师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指导学生注意重点词语,读出天游峰的特点。
4.归纳写法:
(1)这些句子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运用了比喻、列数据、侧面衬托的方法来突出天游峰的特点。
(2)我们平常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像这样,把事物的特点用多种方法来描写。
四.写作迁移
三月里的梅花山,
。
节日里的夫子庙,
。
,
。
五、总结,设疑
文章是写人的,为什么作者还要花大量的笔墨去写天游峰呢?
【板书设计】
天游峰的扫路人
险
高
《天游峰的扫路人》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散文——《天游峰的扫路人》,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十分细致。考虑到学生可能对天游峰险峻的特点没有形象的了解,对扫路人的艰辛也没有切身体验。基于以上对教材简析和学情分析,我初定以下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天游峰“高”和“险”的特点,并感知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天游峰的特点,并感知描写方法。
第一课时的教学往往容易被人忽视,然而它又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后面的教学起到了相当重要的铺垫作用。如何有效落实第一课时的教学?我想,一些常规的字词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我归纳了4组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扫清字词障碍。并进行词语检查、反馈。再者,课文的朗读也相当重要。课上,我采用三个层面的读。第一,是自由朗读。第二,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目的是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提高孩子们的积极性,也培养他们勇于挑战的精神。第三,是通过默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层次,并指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在交流天游峰的特点时,让孩子们通过快速浏览找出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让学生自由充分地发表意见,感受天游峰的“高”和“险”,这样既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习课文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学习文章的写法,结合课后习题,安排了“写法指导”,就是为了让学生感知怎样去描写事物,从而在写作文时加以运用。因此,我设计了一个“读写结合”的环节,让孩子们将所学运用在片段写作中,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