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主探究的语言文字实践与应用
——结合新课标谈马建明老师上的《夹竹桃》一课
南湖二小 五年级组
听完整节课,令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上课伊始,马建明老师就用幻灯片出示了本堂课需要自主探究的两大内容:
1、默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
读读“花色”“韧性”“幻想”三部分内容,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细细品味,体会作者喜爱夹竹桃的原因。
2、品读课文,体会作者“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的语言风格。
整节课中,教师围绕着这两大问题,以品悟夹竹桃是一种怎样的花为切入点,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进行感悟,最后,学生水到渠成地将文本中的写法运用到自主写作中。
学生们先是就和睦相处讨论开来,接着,在马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紧扣作者的想象特点和夹竹桃的品质对文本进行深入挖掘。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精彩发言赢得了听课老师的阵阵掌声,让人不禁赞叹,适时地放手让孩子去自主学习,小小年纪的他们也可以成为季羡林的知己,学习的主人。
马老师执教的《夹竹桃》这一课,不仅条理清晰过渡自然,而且也从一定程度上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将2011版《课标》所提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的理念落实到了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来。
总的说来,由马老师示范的《夹竹桃》这一课,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1、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马老师的这节《夹竹桃》,借助简练和清晰的语言组织学生通过自主读悟,真正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通过自由读、细读、品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真正成为了语文学习的主人。在师生对话中,学生体验了学习的过程,也正是因为教师的恰当的点拨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学习。
2、教师创造地使用教材,采用变序的方式教学。
马老师在教学时,没有按照仅仅局限于课文,而是从重点段落入手,旁征博引,恰到好处地点出季羡林的生平、成就和性格,使学生自主体会出夹竹桃从容、淡定、低调的品质,进而得出夹竹桃是“花中君子”的结论。此外,马老师通过别具匠心的提问,使得各个自然段的学习衔接自然流畅。
3、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突显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这节语文课的教学做到了返璞归真,对学生进行了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式,引导学生续写自己幻想的内容。以此拉近学生与作者和文本的距离。此外,为了帮助学生体验季羡林先生语言的特点,马老师在带领生品味“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风格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仿写。这些对学生阅读和写作都有很大的帮助。相信经过长期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会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