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9日,秋意带了几许微凉,在南京外国语学校河西分校,市历史教研室开展了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题研究和实践活动,南京市初中历史教研员、普适课堂建设项目组、各校教研组长等百余位老师齐聚一堂,共同分享自己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本次活动主要分成三个阶段:⒈课堂教学展示:来自南外河西分校袁晶老师和来自莲花实验学校的沈治仁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两节精彩生动的教学展示课《难忘九一八》;⒉主题研讨:两位执教老师介绍自己的教学模式的设计和教学思考,并由来自文昌初级中学郭蜀宁校长点评;⒊反馈总结:来自中心组的老师们继续深入研讨有关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历史课堂的渗透。
袁晶老师在课的立意上以学生与民族精神的“共鸣”为立足点,通过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的加剧以及群众性爱国运动的不断开展,展现艰难的国运中,民族抗争的不屈精神。在课程设计上,袁老师从学科间的“共鸣”入手,以学生学习过的语文课文《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入手,从国难开始的九一八事变开始,伴随着群众性爱国运动的不断开展,以困境下国民的战歌为线索,展现危机下国民的抗争,最后当危机与国民抗战情绪纷纷走向高潮,最后推动了西安事变的爆发。材料上,袁老师以学生情感“共鸣”的角度,创设情境,从“四首歌”和一幅不断变化的中华民国地图展现危机加剧下不断凝聚的民族精神。整节课,学生积极参与,形式多样,兼顾学生演讲、创意绘画展示以及插画讲故事等融合,情境创设与学生体验相结合。
沈治仁老师在课的立意上以民族精神为立足点,展现民族危机不断加剧之下,中华民族爆发出的坚韧不屈、同仇敌忾的精神。在课程结构上立足“点—线结合”,沈老师以倒叙的方式,在课的开始呈现民族危机的严重。然后追溯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民族危机集中爆发;沿着时间线索,展现民族危机不断加剧之下中国人民抗战浪潮的日趋高涨,最后落脚于1936年西安事变,体现民族的抉择。在材料的选择上,沈老师以“平视历史”的角度,进行情境设计,从“三封信”和“四张报纸”表现民族的精神与抉择。整节课,由浅入深,情感起伏,引人入深,发人深思。
两节课结束后,来自南京市第三中学文昌初级中学郭蜀宁校长进行了详细的点评。郭校长在肯定了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后,也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一些新的意见。郭校长指出,在广大历史教师重视史料教学的同时,更应该关注细节,将史料选择与运用的规范落到实处;对于学生课前与课堂的活动,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关注指导过程,给学生以积极且规范的影响,留下正向的学习痕迹。
最后市历史教研室的教研员王兵老师总结了本次活动。王老师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中牢记精神,其内容应当是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虽然现阶段传统文化教育或许存在困难与挑战,但王老师鼓励每一位老师积极思考,寻找对策,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历史课堂的新传承。(袁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