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4号上午,南京市高中历史联片教研活动在南京市第十二中学举办。建邺区高中历史教师在教研员杨同友老师的带领下,赶赴南京市第十二中学现场观摩,共同学习。本次活动分为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两个会场。上课的四位老师以学生为主体,紧扣课标,创设情境,精心设问,注重提升学生学科素养,获得教师们的一致好评。
高一年级会场由江宁区历史教研员郑涛老师主持,来自南京市第十二中学的郑远老师、南京市东山高级中学的王业明老师共同执教《辽夏金元的统治》。高二年级会场由建邺区历史教研员杨同友老师主持,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的田甜老师、南航附属高级中学的邢小磊老师共同执教《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四位老师精心准备,教学精彩纷呈,各有千秋。
在高一年级会场,郑远老师以忽必烈与涮羊肉的由来导入,将身边的传说与课本知识串联。通过梳理辽夏金元的时空坐标与制度建设,把我们拉回了一千多年的时空;创设情境,在对辽金元统治时期的北京城考察中,映射国家治理的效能,感悟北京城的沧桑变化。最后,以始于元代羊肉火锅结尾,强调这种日常饮食文化,实则融入了北方游牧的色彩,因而升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题。王业明老师以背离常态的“中国之谜”导入,点燃学生探索历史的激情。在问题驱动下,通过一个个学习任务的分解、探究与解决,再辅以情境、视频,学生得出辽、西夏、金的政治制度的相同之处,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三个王朝对中国多民族国家发展产生的影响。最后,以“小中国”走向“大中国”观点,让学生认识到辽夏金元少数民族政权对统一的中国的影响。
课后,两位上课老师对自己的课堂设计做了相应的介绍,并分享了在磨课过程中的收获与思考。随后,江宁区教研员郑涛老师对这两节课进行了精彩点评:两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基于课程标准创设情境,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同时,关注学生问题的生成,并及时评价,在评价中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最后他对高一历史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教师要做到“一个中心”:以“学”为中心;“两个坚持”:坚持让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点,坚持教为学辅。
高二年级会场同样热闹非凡。田甜老师以里耶秦简户籍簿记载的宋午一家基本信息导入,在梳理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历程中,始终关心学生状态;最后借由古代赋役功能的探究中,理清古代税收机制优化的方向。在此过程中,学生明显感知到,税收对于封建国家的重要性。邢小磊老师以“徽州丝绢案始末”情境导入,学生能神入歙县数学学霸帅嘉谟,借此思考税收对于朝廷、户部、官吏、乡绅、百姓等等的重要性。梳理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脉络后,再重点从一条鞭法看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意义。最后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引导学生感悟赋役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制定赋税政策要结合国情,与时俱进。
课后,两位上课教师分享了课堂设计思路和磨课过程中的收获。随后,建邺区历史教研员杨同友老师对这两节课进行了精彩点评:田老师注重历史概念的解读,以时间线为线索,用一户家庭的际遇串起了整节课的内容,利用史学材料带领学生感悟历史,发现总结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规律特点等,在情境中教学,在教学中解疑,是一堂非常精彩的历史课。邢老师从史学大纲入手,让学生先整体感悟基础史实,接着抛出重难点问题,用史料激发学生的思考,在训练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方面有很好的效果。两位老师都使用不同方式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或用“穿越”,或用“徽州丝绢案”,切入本课主题,给听课老师们很大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