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叙事
——让学生进入探究历史的场景
南师附中新城初中 邵静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中,关于香港和澳门回归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主要体现了祖国的统一,体现了中国国力的日益强大。这课重点就是香港和澳门的回归,难点是“一国两制”。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这一环节中设计了小组讨论:面对祖国这种分裂的状况,你能对国家统一问题设计怎样的方案?课前准备中我下发了预习资料(闻一多《七子之歌》和关于台湾问题的一系列文字资料),提出了预习要求:了解七个地区问题的由来;预习讨论“面对祖国这种分裂的状况,你能对国家统一问题设计怎样的方案”。
第一次教学并不很成功。在师生欣赏《七子之歌》,共同回忆了“七子”问题的由来后,教师总结港澳台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适时创设讨论情境:面对祖国这种分裂的状况,你能对国家统一问题设计怎样的方案?自己觉得这一问题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低声讨论了两分钟后,我期待着学生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可是出人意料的是第一位同学说:“一国两制是解决统一问题的最好方法了。”我急了,这样一来还怎么讨论?连忙引导说,“除了一国两制外还可以有什么其他方案呢?”没有学生回答,我点名叫了个学生,“香港澳门回归的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是最好的……”我仔细寻找是否有学生提出别的统一方案时,同学们回避了我的目光,我只能自已讲述了……
课后反思这一段教学,我认为存在着一个大的问题: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兴趣和参与讨论的可行性,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参与意识。于是乎思索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尝试着把侧重教材分析转而关注对学生的分析,就这一问题而言,只有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形成一种为祖国统一出力的历史情感才能达到共同参与、积极思维的效果,所以创设问题情境,凸现情感体验显得非常重要;其次,要讲求提问的艺术,提问要精致,要有引导性,引导学生去思索,发展他们的思维,不能为了学生说出什么答案而提问。
经过重新构思,修改了原来的教学过程。为了实践自己的构想,借班重新上了一课。在再次走向讲台时,我头脑中已没有教材和课件的束缚,只想着作为教师的我该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习,心中涌动着一种信念:只是与学生一起体验一段历史。
上课开始,创设问题情境的《七子之歌》的片头Flash,并要求学生注意七个闪烁的红色的地名,学生绕有兴趣的听着音乐,看着画面,不时有同学说出,澳门、香港、台湾、九龙等地名,片头很快放完了,最后定格在闻一多先生温和而坚定的目光里,并闪出陆游的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
这时有学生悄声说:“怎么没有了”、“太短了”……从学生的叹息声中我感受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被激发起来了,这种意犹未尽折射出学生的历史认同感,这段屈辱的岁月激起了大家对历史不堪回首的深深慨叹,而这种叹息声也深深感染了我。我想第一堂课时,同学们肯定也被感染着,只是我一心想着“上课”,没有去发现而已。
顺着学生的这种历史情感,即将进入交流、讨论统一祖国的方案,我改变了原来的直接提问方式,而是问:“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些?不同的方式会有什么结果?”
由于导入时的情绪感染,提问又使得学生多角度去思考解决方法及各种后果。同学们争论得很激烈,有的小组很激进,认为“祖国已经逐渐强大起来了,应该去打,把属于我们国家的地方夺回来。”有的小组的同学认为,“和平谈判是解决统一问题的最好途径,和平与发展是当前世界的两大主题,战争只会劳民伤财,损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困难。”还有同学补充说,“是呀,香港、澳门的成功回归说明和平谈判是可行的,这是事实证明了的呀!”另一位学生马上反驳说,“那时还没有这个事实呢!”也有小组的同学提出,“用和平谈判解决统一问题固然好,但历史上有过国共两次和谈,最后破裂的教训,眼看着当今台独分子的猖獗,倒不如一鼓作气,横渡台湾海峡,免于后患。”另一学生又反驳说,“用武力也不一定解决得了,中东问题、美伊战争不是仍然悬而未决吗?台湾有美国撑腰,武力解决也未必解决得了。…… ”
学生你来我往的争论,讨论很成功,我适时总结:“解决统一问题有两种途径,那就是用武力或是和平谈判……”,这时一位男生抢着说:“历史的教训说明战争要破坏生产力,劳民伤财,会打断中国刚刚起步的现代化建设,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因而我们小组坚定地认为解决统一问题选择和平谈判优于用武力的方式。”“是啊,”我也受了感染,兴奋地附和着同学们的讨论结果,“战争让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我们渴望和平,请战争走开…….”
案例分析:
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是课程改革中着力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除了在研究性学习中开展小组合作探究以外,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基于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这是在历史教学中需要常常思考的问题。平淡的探究,不能激起学生兴趣和冲击学生思维的探究是无效的。就像我第一次那么直白的探究一样,学生只要稍微看一下书探究的答案就出来的,根本就忽略了那种最为宝贵的探究过程,那种寻求解决问题的的思维冲击过程。要想有好的探究过程出现,首先,历史情境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学生走进历史的情境,让他们去同感历史,激发出内心的真挚感情,像是自己在重走那段历史一样,随着历史的乐而乐,历史的悲而悲,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探究欲望吸引出来,想迫切追寻历史的发展情况,再加上合适的引导,付有艺术性的提问,探究的过程将是一个充满期待且赋有激情,感染每一个人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