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历史活动课带来的思考
南京市沙洲中学 朱贵华
2006年南京市历史教师骨干培训班开课了,由于参加这次培训班的学员都是来自于南京市历史教学一线,本身在平时的教学之中就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培训班的组织者因此特意安排培训学员开了几节教学公开课,以便于学员之间相互学习。
根据安排本人接到了在南京三中开一节“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活动课的通知,最初的时候还是感到有些意外,因为没有想到会是一节活动课,新课程改革以后教材之中虽然设置了活动课程,但是一般要求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所以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活动课程开展的情况并不是很多,而且这一次公开课考虑到是一次市级的教研活动,听课的教师、培训班的学员都来自于全市各地,为了方便教师、学员的来回交通,所以上课的地点特意选择了市中心的南京三中,这样安排就使这节活动课成了一次“借班”上课的活动,对学生的不熟悉、不了解,无疑增加这节活动课的难度。
虽说有些意外、有些困难,但我还是开始了积极准备的过程。首先通过网络查找了与长征相关的材料,完成基本教学设计。由于今年是长征暨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70周年,许多人为了理解长征精神,体验万里长征的艰辛,在现实生活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重走长征路”活动,网上也充满了长征的材料。因此看来材料的收集并不成什么问题,只是面对这么丰富的材料如何整理成与“重走长征路”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倒成了一个难题,活动课的主题是“重走长征路”,而红军长征走过了千山万水,到底应该重走那些红军长征所走的路呢?想来想去觉得还是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地点比较好,所以就将长征的路程分成了三个旅游目的地,即:出发地——瑞金、转折地——遵义、会师地——会宁,围绕着这三个旅游目的地开始进行了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考虑到这节活动课是一次模拟导游的活动,与旅游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整节活动课,仅仅只是关于旅游目的地介绍,明显有点枯燥,所以就想到是不是可以在这三个目的地中间穿插一些旅游活动,很自然地想起了现实的旅游活动中,导游会进行一些唱歌、表演、看电视风光片的活动,为什么不将这些活动引进到这次模拟导游活动之中呢?于是就在旅游目的地介绍的基础之上又增加了: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历史剧表演、毛泽东诗词朗诵、大型历史歌舞片东方红欣赏,为了增加活动的互动性,在活动之中还制作了许多小红旗、小红五角星,作为旅游活动中互增礼物的道具。
做好材料的收集整理,完成教学设计工作以后,下面的问题就是如何将这些教学设计实现,其中的关键在于:组织学生,这主要是因为这次活动是异地、异校“借班”上课,所以对学生的组织就至关重要了。根据教学设计要求将全班的学生分成了四个小组:模拟导游组、诗歌朗诵组、历史剧表演组、手工艺制作组,并且明确划分了各个小组的职责,模拟导游组:南京全程导游(活动主持人)主持整个旅游活动,当地景点的导游(地导)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诗歌朗诵组:朗诵毛泽东长征时期的诗歌《忆秦俄·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历史剧表演组:表演红军长征期间的历史小故事“飞夺泸定桥”;手工艺制作组:制作各种与长征有关的手工艺品,如:红色五角星,小红旗等。在班主任的帮助之下,在班级里面根据各个小组不同活动的要求,以及学生自己各自的特长,选择部分学生进入不同的小组之中,大家根据自己不同的职责,开始了准备工作。
接下来就是实际排练、预演、上课,在这个实际操作过程之中,充满着意外,学生的表现有太多的让我想不到。首先是学生对活动的态度让我没想到。现在的初中学生由于中考的压力,平时的业余时间几乎都被用来上课,在各个学校几乎不太可能有专门的课程时间来排练、预演,只能见缝插针利用午自习等其它课余时间进行排练,没有想到的是学生虽然学习压力很大,但他们还是十分愿意参加活动,积极性很高,主动提出利用星期六、星期天的时间进行排练,有的学生还特意查找了与旅游景点有关的材料,模拟导游组遵义的“地导”就在网上找到了遵义的名胜小吃介绍,并且制作好了投影片,学生问我是不是可以使用她们自己的材料,这让我感到很意外,本以为学生平时忙于考试,根本没有时间准备材料,没想到的是学生既然自己主动的去查找材料,那学生制作的材料能不能使用呢?明显学生准备的材料还是有许多的不足,而且与我准备的材料风格不太相统一,但是一想到活动课的灵魂就是学生自己的活动,学生的积极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于是就立刻决定将她们制作投影加入到我的课件之中。确实活动课进行的过程之中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十分重要,其实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也很愿意参加各种活动,作为教师一定要保护利用好学生这种积极性,在这节活动课之中就能够体现出来,学生“地导”在介绍“遵义会议”之时明显的很紧张,但是在介绍自己准备的“遵义小吃”的时候就立刻神采飞扬起来,而讲台下的学生也被他们的情绪所感染,看来学生还是更在意自己准备的“成果”,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影响也往往比我们教师对学生影响效果更好。
其次让我没有想到的是现代科学教育技术所起到的良好效果。毛泽东诗词朗诵、大型历史歌舞片《东方红》欣赏,最初设计时就是模拟现实旅游活动中旅行车上的导游表演,原本只是各个旅游目的地简单过渡,起到调节学生情绪的作用,所以在最初设计之时我就没想到在学生朗诵毛泽东诗词之时配上音乐,只是像平时上课时一样,由学生自己来朗诵,但是学生由于年龄还小,人生阅历浮浅,根本不可能朗诵出长征那种磅礴气势,本来我为此还很担心,这样的朗诵是不是显得太单薄?别的教师就提醒我,为什么不将朗诵配上音乐,来一个配乐诗朗诵,这一下子使我茅塞顿开,对就来个配乐诗朗诵,于是连夜上网下载了有关的背景音乐,加入到课件之中。而实际上课之时,当雄壮的背景音乐声在人们耳边响起,大气磅礴的毛泽东的书法作品映入人们眼帘之时,大家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在这样的情绪之下,学生那略显稚嫩的声音反而显得更加的真诚。大型历史歌舞片《东方红》欣赏,原本也只是想补充介绍: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的情况,让学生体验一下长征的千辛万苦,如果只是读一读、说一说书面材料,那就成了一个简单的诉苦课,学生反而体验不到长征那种在逆境之中求生存的勇气与决心,大型历史歌舞片《东方红》就是用舞蹈的形式,艺术的再现了红军这一段艰难困苦的历程,这段影片的播放使大家的心灵又一次受到了震撼,上课结束以后,有的老教师点评时说,这段影片又使他们仿佛回到了他们曾经经历的那个时代,这又使我有了一点小小的意外。总之,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现代多媒体的教学技术的应用,要想达到如此好的效果确实是很困难的,所以活动课之中还是要尽可能的发挥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优势,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上课时的负担,又能够形象生动的将上课的主题展现出来。
再次让我没有想到的就是学生表演活动所引起的教师反响,由于这次上课不是在本校上课,对学生的情况不甚了解,在课堂活动设计之初,就考虑不让学生表演历史剧了,没有想到的是学生对此却有很大的热情,在排练时看了一下学生的表演,发现其中难免有点幼稚可笑,但是还是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显然学生都比较注意发挥自己个性,当时只是觉得学生表演的整体故事性不强,于是就临时从网上找到了学生在小学就已经学习过的一篇课文《飞夺泸定桥》,将这篇课文作为学生表演的剧本,有了这个故事轮廓之后,学生的表演就有了范围,学生的个性在诠释角色时既能得到自由发挥也不至于漫无边际,但是也许学生太注意张扬自己的个性了,历史剧表演结束以后,许多教师在点评时就提到了学生这样用现代人的感受来表演历史剧是不是有“恶搞”的嫌疑,这确实让我没想到,联想到现在盛行的网络“恶搞”,将许多正面的东西用“调侃”的方式来表现,确实在一段时间内吸引了大众的眼球,那学生表演是不是就等于“恶搞”,上完这节课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想今后这种争论还会持续下去,但正如历史学家克罗齐所说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学生在表演或者再现历史时当然不可避免的带上他们自身年龄阶段的特点,也许他们的表演还稚嫩可笑,但是学生毕竟参与其中的活动了,对这段历史有了自己的体验与感受,如果其态度本意并不是亵渎历史,而只是想展现一下自己的个性才能,我想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还是需要有一点点宽容的态度,让学生有一个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
最后,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互动环节设计所取得的良好效果,为增加课堂活动的友好交流的气氛,在构思这节课时就特意设计了师生之间互增礼物的环节:每个学生在模拟旅行团标志“小红旗、小红五角星”上,写下一句自己对长征精神的感悟,然后作为礼物互增,其实人生在某种意义上何尝不是一种长征,而听课的教师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他们对长征精神的深刻理解,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激励,所以就让学生请听课的教师在“小红旗、小红五角星”上也写下对长征精神理解,师生之间通过这一张“小红旗、小红五角星”的卡片做到互动交流。由于害怕互动交流时学生课堂情绪控制不易,会出现课堂组织混乱这样之类的意外现象,所以留给学生互动交流的时间很短,原本也是想作为课堂结束之时的收尾点睛之笔,没有想到的是,互动的效果很好,无论是学生之间的互动,还是与听课教师之间的交流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表现很积极,而听课的教师也感到很新奇,这也给我留下了一个小小的遗憾,互动交流的时间太短了,我从中认识到了一节活动课不仅仅只是把教师换成学生来讲授一篇课文,更重要的还是让学生与学生活动开来,教师与学生交流起来,只有活动本身才是活动课的实质,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活动课不流于形式,从而更加具有生命与活力。
总之,这节“重走长征路”的活动课,从最初的构思设计、再到组织实施,学生的表现总是能够给我太多的意外,看来学生本身真的就是教师最大的资源,课堂的学习使学生不断的成长,而成长之中的学生总是用他们新奇的表现来丰富教师的经验,正所谓的教学相长,一节历史活动课不仅会带给学生不同的回忆,也给我今后的历史教学留下了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