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德纳的《心智的结构》及其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启示
南师附中新城初中
吕 娜
多元智能论自1983年由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以来,迄今有近20年的历史,已经逐渐引起世界广泛关注,并成为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不仅加德纳本人的有关著作被译成20多种语言,其他专门研究多元智能理论的著作和论文也相当可观。同时,美国已诞生了不少专门的多元智能学校,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印地安纳州印地安纳波利斯市的奇异小学、圣路易的新城市学校等,在原来的基础上借鉴多元智能论的学校更是不计其数。我认为加德纳提出的这种风靡全球的心理学理论对初中历史教学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 《心智的结构》及其相关理论
加德纳在其多元智能论的代表作《心智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并着重论述了他所谓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结构。加德纳认为,支撑多元智能理论的是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七种智能。
这些智能包括: (1)语言智能, 是指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或书写文字的能力。律师、作家、记者、演说家等都显示出高度的语言智能。(2)逻辑数学智能, 是指有效地运用数字和推理的能力。数学家、科学家、会计师、工程师、电脑程序设计师等都拥有这方面的智能。(3)空间智能, 是指准确地感觉视觉空间, 并把所知觉到的表现出来的能力。飞行员、艺术家、建筑师等都能充分发挥这方面的智能。(4)身体运动智能, 是指人能巧妙地操纵物体和调整身体的智能。运动员、舞蹈家、演员、外科医生、手艺人等都是这方面的例证。(5)音乐智能, 是指察觉、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作曲家、演奏( 唱) 家、调琴师等都是这方的佼佼者。(6)人际关系智能, 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成功的教师、社会工作者、政治家等就是最好的例证。(7)自我认知智能, 是指有自知之明并据此做出适当行为的能力。心理学家、哲学家、神学家等最能表现出这方面的智能。(8)自然博物智能, 是指从不同角度探索及辨认身边事物, 引发想像力及观察力, 学习欣赏并建立与大自然的关系的能力。动植物学家、生态学家、形象设计家等均善于将这方面的智能发挥于工作之中。第九种智能是正在研究中的存在智能。加德纳认为, 在上述各项领域中, 都有其发展杰出的人才。换言之, 每个人可能会比较擅长其中某几项智能, 而其他智能相形之下较弱。多元智能认为传统教育偏重智商这种“唯一机会的教育理论”, 会造成许多学生失去自信。
(二)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几点启示
现代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作为一种心理学上的理论,我觉得,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有以下几个基本的启示。
首先,在教育观念上,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但聪明的范畴和性质呈现出差异。有人有语言天赋,有人擅长音乐,有人如甘地(人际关系智能) ,有人如乔丹(运动智能) 。总而言之,天生我才必有用。学生的差异性不应该成为教育上的负担,相反,作为教育者应该认识差异也是一种资源,一种值得尊重和好好挖掘的资源。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多元智能强调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和智能弱势加以确定。用霍华德·加德纳的话来说就是“科学的教育就是发展儿童的优势,增强儿童的薄弱环节。”按照孔子的观点就是要考虑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最后,在教育目标上,多元智能理论并非主张将所有人都培养成爱因斯坦之类的奇才、陈景润之类的专家或达·芬奇之类的全才,而是认为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发展学生的智能,让人人都能各得其所。通俗来讲,多元智能理论不是让学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不是简单地要求给学生多铺设几条道路,而是主张给每个学生都铺设一条康庄大道,使“各得其所”成为现实。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看法。因为人类的资源永远是稀缺的,而人类的欲望则是无限的,人人一条康庄大道只可能是乌托邦的想法。但是,我们的教育在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的时候,还应该注重发展人本身,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个性,这是因为,人是手段,但更是目的。
(三) 多元智能理论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参考价值
多元智能理论首先是一种人才观。在中学特别是初中,历史是作为“副科”的学科,名义上好像是主科的点缀,学生不够重视。作为从事这门学科教学的教师,我常常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忽略而烦恼。但是,在了解了多元智能理论之后,我明白了,人各有志(或者说“人各有才”) ,有学习历史的能力、学习历史的兴趣甚至愿意献身历史科学事业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学生将来还是要走向与历史联系甚少甚至与历史毫无瓜葛的工作岗位。因此,我们不必为此耿耿于怀,甚至为此备感失落。要知道我们的目标不是将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陈寅恪式的历史奇才,也不是将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历史工作者,因此只要我们传授的内容能真正提高学生将来的生活质量就够了。
多元智能理论作为一种教育观,它是从根本上排斥学科教学的。它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是一种活动课程的教学。常见的做法是建立七八个活动中心,每个活动中心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某一种智能,学生轮流进入这些中心参加活动。但是,这些教学方法在幼儿园或者小学中方能付诸实践。对于初中教学而言,这种方法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多元智能理论除了能改变我们的教学观念外,对我们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这和多元智能理论的原始含义已经有所区别。总的来讲,多元智能理论对历史学科的参考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历史学科教学来发展和改善学生的多元智能,二是利用学生的智能多元化的特点创造多元的通道来改善历史学科教学。
先说第一个方面的应用。一般而言,历史学科教学对学生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的开发和改善能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所谓语言智能,并非简单地能言善辩。语言包括外在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 和内在语言(即逻辑思维) 等。因此,口不能言者可能也具有高超的语言智能,比如韩非子,他说话有些结巴,但是文章写得漂亮极了,应该说,按照多元智能理论,韩非子语言智能很高。在历史教学中,改善学生语言智能的形式有讨论、辩论、演讲、写论文、演历史剧、小先生授课等等。这些活动我都在逐渐去做,不过以前是自发而已,在掌握多元智能理论以后变成是自觉的了。
历史学科在培养学生空间智能方面也有用武之地。历史是由历史活动主体(人、团体、阶级等) 、时间、空间等要素组成的。其中良好的空间感是历史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进行历史教学时,我们可以教会学生如何看历史地图。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图示法进行历史教学。北京市历史特级教师李秉国先生曾经将高中课本上的历史知识全部用图示法演示出来,深受好评。
人际关系智能方面,历史学科教学同样可以强调合作学习,比如分组讨论、演历史剧、探究性学习等等。有个班有名学生,这名学生有三大爱好:一爱历史,二爱“演讲”,三爱军事。他很想当历史课代表,但是苦于人气不够,原来的历史课代表又干得很好,没有任何差错,我打算给他另谋高就,给他创造环境,积累人气,让他自己赢得“历史小老师”的头衔,我也可以实施我的“导生制”计划。在快要学到三国鼎立这课时,我了解到他对三国历史非常熟悉,就安排他来讲这课。他在历史课上本来不是太活跃的同学,但是他接到这个任务后,非常兴奋,他兢兢业业,向我请教课怎么讲更好,我告诉他哪些知识是重点难点,哪些必须讲清楚,哪些可以发动学生讲,哪些可以随意发挥,哪些应该自己也琢磨琢磨等,他除了充分发挥自己在历史学、演讲和军事学上的天赋外,还充分发挥其人际关系方面的潜能,最后在他精彩的课件得不到展示的情况下,“干讲”仍然极为精彩(我班学生喜欢将偶尔因投影仪坏了没法用课件的课称之为干讲)。我组织学生对我们的“小老师”展开评课活动,学生对他评价很高,我也对他的课作了点评,给予充分的肯定,课后私下指出其不足之处。这个活动大大提高了他个人的威望,同学们想选他当课代表,经我暗示,又公推他为我班“小老师”,这时正逢单元测试后不久,发现有部分学生成绩很不理想,值班时发现他和某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都是住校生,走得较近,又给“小老师”配置了几名学生,让他成为名副其实的老师,监督学生划书、做笔记,指导他的学生做作业,课余时间负责扫“史盲”,他对自己也感到非常自信,小老师的工作和学习都干得很好,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人际关系智能在历史教学中也是可以培养的。
自我认识智能包括认识自己的价值、情绪、情感、思维、信仰等等,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处理个人的问题。人的思想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历史上的人物也是一种存在。因此,结合历史人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通过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学习,可以加强学生自我认识智能的教育。比如说孙中山在青少年时期就很崇拜洪秀全,立誓要做洪秀全第二,但我们知道,孙中山并没有成为第二个洪秀全,而是成为一个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再说第二个方面的应用。多元智能既可以是教学的内容,也可以是与教学内容相沟通的手段和媒体。如果能巧妙地借助学生多元智能,将可以很好地改善历史学科教学。一般来讲,在历史课上,我们可以借助的多元智能主要有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等。借助音乐智能。历史上有很多优秀音乐,比如说钟鼓之乐、广陵散、十面埋伏、梁祝、黄河大合唱、南泥湾等等,都与历史有关。在讲到楚汉战争的时候,来一曲十面埋伏,相信会加深学生对历史的了解;讲到抗日战争史,来一首黄河大合唱,让人不得不热血沸腾。
借助人际关系智能可以改善历史学习。我有个班的课代表特别聪明活泼,人缘特好,能力挺强,学期新年卡片我给她的夸张评价是:史上(老师认识的学生中)最有魄力、最有能力,集美丽与智慧于一身的雅典娜!借助于她的人际关系,平时班里的作业收得又快又齐,个别学生落后的原因我也能及时掌握,及时安排小老师们督导下,才不至于在考试中拖后腿。特别有感触的是选修课的汇报表演,由于班很多,学生都很分散,时间难以统一,看到“雅典娜”交际比较广,也很有魄力,我就把总导演的任务交给“雅典娜”,她每天协助我负责召集人马排练,不听话的男同学也经常没少挨她揍,想溜走的女同学被她连哄带骂地追回来,历经很多波折和辛苦,最后终于到汇报的时候,却由于几个学生走神和临时不演,再加上音乐没放出来,演员声音太小等等,结果没有想象中的好,我开始很生气,后来看到雅典娜比我还生气,就只好劝她了,大家感受到了导演的生气的气场,明白他们是作为一个团体而存在的,抽掉了一块木板的水桶是乘不住水的,事后能很好地认识自己的错误,不仅有利于历史学科的学习,更是对学生的成长有利。
借助数理逻辑。西方有一学派计量史学,他们采用数学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比如说,一般认为,美国南方在内战之前只有白人种植园主和黑人奴隶两个阶层。但是,美国的计量史学家经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发现还有一个为数众多的白人平民阶层。这就等于说对美国内战的背景该重新进行分析了,由此可见计量史学的意义。当然,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计量史学,但也有人在历史研究中运用数理逻辑(其是经济学中的博弈论和对策论等方法) ,比如《炎黄春秋》的吴思先生(代表作《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 和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秦晖先生。在高中听课时,我发现有个别学生运用数学函数来分析历史,比如用数学函数来表示巴以冲突的过程,并据此推测巴以冲突的走向。在初中教学中,学生会用数轴、图表总结分析历史事件,这些方法能在哪些历史问题上用、如何用,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推敲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不应该将那些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但数理逻辑思维突出的学生排斥在历史学习之外。
借助自我认识的智能。在史学界中,很少有在青年时期便成名的。非不愿也,实不能也。因为一个人的阅历越丰富,他就越能对过去发生的事情进行“同情的理解”(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语) 。《圣经》里说过:“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所以,一个人如果能正确地认识现在和自己,实际上也就能够推己及人,理解历史上他人发生的事情。比如实习时讲到甲午海战的时候,有同学对甲午海战时贪生怕死将领这一现象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认为慈禧实行的是家天下,大敌当前,他只顾个人享乐,将海军军费挪用于修颐和园。既然慈禧不把天下当回事,其他人更是如此,因为他们不过是给慈禧太后打工的:老板不珍惜自己的东西,怎能指望打工者为了老板的东西而卖命呢?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具有很明显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意识了;讲到江南地区的开发时,提问:为什么五胡会内迁呢?我班一聪明伶俐的小孩说,他们希望过好日子,就像现在乡下人喜欢进城一样。多么令人赏识、令人感叹的回答啊!学生能理解现在,也能理解历史。正应验了一句名言:如果你对现实感到迷惑,你就去看看历史吧;如果你对历史感到迷惑,就来看看现实,因为一切正在发生。
总而言之,对于多元智能理论,中学历史教学不仅可以拿过来用,而且可以为日益精彩纷呈的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花园增添一朵艳丽的花朵。既然如此,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资料:
1 冯培兰:多元智能理论在艺术学校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D]天津师范大学 , 2006
2 张汉林:多元智能理论与中学历史教学[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 2003,(04)
3李胜江; 何根海:多元智能理论与中学历史教学改革 池州师专学报, 2007年 01期
4田友谊. “多元智能热”的“冷”思考[J]. 幼儿教育 , 2006,(17)
5孟维杰 , 张晓书. 多元智能理论与教学评价走向反思[J]. 教学与管理 , 20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