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中学历史

我的历史 我的未来小调查

来源: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0-12-02

我的历史 我的未来小调查

                              南京市沙洲中学 朱贵华

调查目的:我校是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许多学生随父母从外地来南京就学,由于其父母工作的不“确定性”,造成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也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呈现出一定的“流动性”,“流动性”较强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给人最初的感性印象,那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流动性”有没有一种可以具体量化的理性数据呢?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同龄当地学生就学的“流动性”差别有多大呢?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现在希望是什么呢?外来务工人员未来梦想又是什么呢?为了了解这些情况,特进行了“我的历史 我的未来”小调查。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形式

 

调查范围:初一年级

 

调查题目的设置说明:我校是一所专门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初级中学,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其父母工作“不稳定”的原因,在就学上经常发生“流动”,如何对学生就学“流动性”进行量化呢?对于学生就学“流动性”一般常用的调查方法是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家庭住址、籍贯等自然情况,但是一方面由于过去对外来务工人员在政策上还有种种的限制,学生、以及学生的家庭,对调查还存有顾虑;另一方面学生由于年龄还太小也不清楚自己随父母流动过多少地方,还有的学生出生于南京,在南京长大,只是由于“上户口”的原因,只能算作外来人员,所以学生也分不清楚自己到底算什么地方的人,由于这些具体现实的原因存在,一般常用的调查方法显然是不太适合此次调查了。联系到目前学生接受的文化教育主要还是在学校完成,学校是学生教育的“主陈地”,而初中以前学生所受的教育主要是小学教育,所以针对于此,就设计了“曾经就读的小学”调查题目,通过对学生就读的小学数量来给学生的就学“流动性”进行量化。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原因,学习、生活一般较之城市学生显得更加不易,现在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愿望是什么呢?他们的目前最想得到的是什么呢?在现实面前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想过自己的未来吗?他们未来的梦想是什么呢?为了了解学生的这些内心真实想法,特意设计了“现在的希望”“未来的梦想”这两个调查题目。

 

调查发现

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就学“流动性”的调查:

相关的数据如下表:

 

初一(1

 

初一(2

 

初一(3

 

初一(4

 

上过一所小学

20

20

14

17

上过二所小学

16

9

12

7

上过三所小学

6

5

10

5

上过四所小学

 

4

4

1

上过五所小学

 

1

 

1

 

通过调查发现上过二所以上(包括二所)小学的人数,全初一年级占53%,其中初一(1)班占52%、初一(2)班占49%、初一(3)班占65%、初一(4)班占45%,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学生在小学教育中上过两所以上的小学,也就是说在小学的时候这些学生已经发生了“流动”,调查还发现有的学生甚至上过四所、五所小学,如:初一(2)上过4所小学的有4人,上过五所小学的有1人,初一(3)上过4所小学的有4人,初一(4)班上过4所小学的有1人,上过五所小学的有1人。全年级上过4所以上小学包括4所的共有11人,占7.1%。小学是六年制教育,上过四所、五所小学也就是说其大概每隔一、二学年就换了一所新的小学,而本校以往所招收的本地学生,大多数只上过本地的小学,即使有所“流动”也只是在本区域内部的几所小学流动,只有少数学生从外地转来,所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流动性”数据相对于本地学生来讲“流动”还是十分频繁。从以往的情况来看,本地学生在同样教育起点条件下(同样的课程设置、同样的教材等),学生学业成绩和学生自身素质与努力程度有很大关系,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由于现阶段我国各地教育的发展水平不尽相同,面临着教育起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课程设置、不同的教材等)如有的地区在小学阶段就没有设置英语课程,学生在小学的时候就没怎么学习过英语,现在上中学一下子面对英语课程这么“深”的要求,学生难免有无法适应之感。面对着这些不同教育起点的学生,教师还需要多一点耐心,多给学生一点机会,多让学生一点自我调节的时间,使学生能够逐步适应初中阶段课程的学习。

 

关于现在希望的调查:

这个调查问题的设置,主要是考虑到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经济状况的原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生活可能较一般城市家庭学生更为不易,原本是想让学生说出一些自己的小小物质需求,好在以后各种的社会活动之中,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学生的回答大多与物质需求没有太大的关系,学生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学习成绩,“提高学习成绩”成了学生现在最现实的希望,有的学生由于有一门功课拉了自己学习成绩的后腿,所以学生就希望自己这门功课的成绩能够提高,如有的学生写道现在希望:“能学好英语”。还有的学生就直接给自己的学习成绩定了一个目标就是“期终考试第一名”“期末考到全校第三”“考试考到前5名”,有的学生学习目标显得更远些,“三年后能考入重点高中”“考上理想的大学”。面对自己现实生存情况,学生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来改变自己的现实生存状况,“别人与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明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着更强的学习压力,“知识改变命运”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讲更加的真实

 

关于未来梦想的调查:

学生主要是梦想自己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成为成功的人”“能作(做)一名有学识的人,”更多的学生梦想是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当一名医生”、“当个警察”“做军人”“成为一名老师”、“成为一名歌星”“当上空姐”、“当主持人”、“成为一名著名的宇航员和数学家”、“服装设计(师)”、“数学家”、“企业家”、“律师”这些职业的理想,成了学生自己未来的梦想,更加充分反应了学生对未来工作的企盼,他们大多数人不想从事自己父辈的生活,在问卷中没有学生回答愿意成为一名农民,回到自己家乡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相反随着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许多学生更愿意“有自己的企业”“成为某公司老总”,都想“当一名大老板拥有很多财富”,这也充分说明普通中国老百姓的思想意识发生了新的变化,“重农抑商”变成了“重商抑农”。正是由于中国改革开放、社会的发展带给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多的选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也更希望有自己一片新的天空,有了梦想对于这些学生是好事情,也许在实现这些梦想的时候他们还会面对更多的挫折与磨难,但是毕竟有梦才可以飞,让我们拭目以待吧,期待这些学生的成功。

调查总结:

“我的历史”:通过学生上过的小学数量调查发现,学生就学的“流动”频率越来越高,这也反映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人员流动,已成为一种社会历史发展趋势,外地学生流入本地学校学习正是大势所趋,

“我的未来”:通过这次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现在所希望的并不是直接的物质需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为关心的是自己的学业成绩,心中梦想着自己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憧憬。

“我的历史”与现在总是能联系起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流动”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并没有停止,在调查进行过后的新学期之中,初一年级就流进了7名学生,流出了8名学生,学生总数也由154人变为153人,随着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深入,由于学生自身的原因、家庭的变故,学校环境的影响等种种因素,学生的“流动”也会变的更加的频繁,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渐渐结束,这些“流动”的学生也逐渐“流失”。作为本地学校应该有一种更加开放的心态,去接受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使他们“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能够通过自已的努力去照亮“我的未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