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南湖二中罗钰惺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了解北京紫禁城、明长城;知道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2.通过对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这些古建筑群中的杰作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群体智慧的结晶。 3.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如何看待长城这一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辩证地、多角度地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播放多媒体资料(故宫、长城),让学生感受到巍峨雄壮的宫殿和气势恢宏的长城建筑所产生的震撼人心的情感体验,从而感知历史。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长城的作用,使学生懂得如何辩证地分析历史现象和多角度看待历史问题。 3.在学生对三位科学家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制表格,从多方面归纳比较,使学生学会用列表的方法归纳知识,便于知识的掌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雄伟的北京城和明长城,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的杰作,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对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雄伟的北京紫禁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2.难点:科技成就如何体现时代特色。处理方法: 1、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特别是故宫概貌,使学生从形的方面抓住其布局特点和建筑特征,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巍峨雄壮的宫殿和气势磅礴的长城建筑所产生的震撼人心的情感体验,从而感知历史。利用图片,引导学生比较明长城和秦长城的不同。 2、充分利用教材,教师引导讲解,学生自制表格,既能帮助学生记忆,又能形成师生间的互动。 3、明清科技成就反映的时代特征是难点,应从北京城的布局及紫禁城的建筑风格入手,认识它们反映了明清时期皇权至上、唯皇帝至尊的时代特征。
教法 1.多媒体。讲紫禁城时,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通过多媒体演示,向学生展示午门、皇极门、三大殿、角楼、琉璃瓦顶、汉白玉栏杆、高大的城墙等实物形象,使学生形成紫禁城建筑特色的感性认识。 2.讲解。注重总体布局,是我国古代城市建筑艺术的传统。教师应向学生讲清楚紫禁城内建筑特色和明朝北京城布局特点等内容。 3.自学讨论。对于三部科学巨著及其作者,可组织学生进行自学讨论,从中得到启发。
板书设计 第21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一、建筑 1 北京紫禁城 2 明长城
二、科技巨著 1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2 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3 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导入】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目录,回顾第三单元学过的知识。我们已经学习了明清两朝的政治、经济、外交、民族关系方面。今天我们要学的是明清文化的第一部分。(出示课题)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我们要学习明清文化的哪两方面? 1. 建筑成就 2. 科技成就【新课】一、建筑 1 北京紫禁城老师这里有一副明朝北京城平面图,哪位同学能给大家做个导游, 学生看图介绍,把握图带领我们游览北京城呢? 片信息(出示明朝北京城平面图) 教师补充介绍: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和京城三个部分组成。北京城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宽广笔直,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中心是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 下面老师带领着大家一起去城中心的紫禁城(故宫)游览一番,这里是皇帝居住的地方。(出示故宫全貌图片)教师讲解:请大家看此图:紫禁城的主要宫殿和午门、承天门等主体建筑,布置在中轴线上;其他一些重要建筑,则左右对称地布列在中轴线的两边。这样的布局,增添了整座城市的端重、庄严气势。 我们再来看一组能体现故宫建筑特色的图片: 学生看图(出示故宫太和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在故宫的中心部位,是故宫三大殿之一。殿内有沥粉金漆木柱和精致的蟠龙藻井,上挂“正大光明”匾,殿中间是封建皇权的象征——金漆雕龙宝座。太和殿红墙黄瓦、朱楹金扉,在阳光下金碧辉煌,是故宫最壮观的建筑,也是中国最大的木构殿宇。 (出示故宫中和殿金顶)中和殿位于太和殿后。平面呈方形,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顶,正中有鎏金宝顶。形体壮丽,建筑精巧。 (出示故宫保和殿、云龙阶石) 教师介绍: 让学生看图感受云龙云龙阶石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块石雕。 阶石细腻的花纹,流在这块巨大的御路石上,雕刻着九条凌空飞舞的巨龙, 畅的水纹。雕刻图案它们或升或降,造型十分生动 层次分明,雕刻手法巨龙身下是万朵云霞,石雕的下部有五座宝山, 多种多样。宝山之间是流畅的水纹.整块石雕运用了各种不同的雕刻手法, 变化有致,主次分明,是一件极有价值的艺术品. (出示图片:雕龙城墙、蟠龙彩绘宝顶、铜狮) 生动精彩的图片给 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体会故宫建筑的 精妙之处。听完老师的讲解,并且观赏了精美的图片之后 分组讨论:故宫的建筑特色? 学生积极配合,热烈讨论。 1.突出了中轴的空间序列,中轴线是世界城市史上最长的一条中轴线。 2.里面的宫殿楼阁,千门万户,金碧辉煌,气象万千。 3.体现了皇权至上的特点。 4.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如雕刻,绘画等。教师小结:所以故宫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过渡) 2 明长城人们常说到了北京不登长城就等于没有去北京,那就让我们再去长城体会一下“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感受。万里长城自秦始皇修建后,许多朝代不断整修。(出示秦长城图)请大家看此图,回答三个问题: 1. 秦始皇命谁主持修造长城? 大将蒙恬 2. 修筑长城的目的? 抵御匈奴的进扰 3. 秦长城的东西起止点? 秦长城西起临洮, 东到辽东。大家的记忆力真好。那么,同学们知道秦长城的建筑材料吗?老师给大家看一段文字材料。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诸侯修的长城连接起来,又增筑扩充了许多部分。秦、汉长城所经过的地区,包括黄土高原、沙漠地带和无数高山峻岭与河流溪谷,因而工程采用了因地制宜、就材筑造的方法。在黄土高原地区,一般用土版筑,如现存临洮秦遗址。 大家知道了吗?秦长城的建筑材料大多用土筑成。 我们再欣赏(明长城的视频)。大家注意看的时候把握其中的重要信息。 学生聚精会神的 观看。通过观看视频,你知道了明长城的哪些知识? 1.东西起止点:东起 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2.明长城长度:六千 余公里。 3.修筑明长城的过程中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悲壮场面。 4.明长城气势磅礴,巍然屹立,装点着祖国的壮丽河山。是古代建筑工程史上的奇观。(出示明长城地图)再一次强调明长城东西起止点:东起鸭绿江,西至甘肃嘉峪关。(出示明长城东西两端,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和嘉峪关图片)我们继续来了解明长城的建筑材料:明长城主体是城墙。修筑长城的工程浩大。筑长城所用土方,如:筑一道厚1米、高5米的墙,可绕地球一周有余。筑长城一般就地取材,大型城砖和石灰是就地烧制的。在高山峻岭,则开采石料,用石砌筑。在沙漠中,用红柳枝条和芦苇与砂石层层相间铺砌,可砌到6.5米以上。在黄土地区,大都取土垒筑。在东部重要地段的城墙一般用砖砌和条石镶砌。 秦长城和明长城的相关知识相信大家都已掌握。下面,请同学们动脑筋,思考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何不同? 1.秦长城用土筑成, 明长城东部险要 地段的城墙用条石和青砖砌筑. 2.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出示图片:崇山峻岭中的明长城) 学生讨论,提升对长讨论:登临如此气势磅礴、巍峨起伏的雄伟长城, 城的情感认识。你的心中会燃起怎样的豪情? 1.长城雄伟、壮观,象一条巨龙。它是中国 人民为中国乃至世界 创造的建筑上的奇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中华民族气节的象征。 2.工程浩大,难度极高。充分显示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同学们说的都很好。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坚强不屈,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的象征。有位外国友人说:“建造长城的民族,是没有任何困难不能克服的民族。” 但是我们民族气节的象征———长城,却因为某些人不文明的行为,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其现状令人触目惊心。(出示两幅图片:触目惊心的明长城现状)以及相关资料。千龙网2005年8月16日:记者来到位于北京郊外的八达岭长城,与长城的雄伟和潮涌的人群相呼应的是,遍布于长城墙面上游客留下的伤痕.在墙面的每块砖上,只要人能触及的地方,都布满了游客用各种工具刻的痕迹.在长城上刻字“留念”只能算“小儿科”,城砖被当“纪念品”卖也不稀奇,拆墙回家垒猪圈亦大有人在…… 讨论:结合材料、联系现实,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民族气节的象征——长城,1.提高游客自身并将此宝贵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素质; 2.国家立法保护 长城,加大处罚 力度。(教师小结)同学们提的建议都是切实可行的,需要我们贯彻执行。作为新世纪的青年学子,我们应该把合理利用与保护结合起来,既要开发长城的旅游、人文资源,创造经济、精神效益,又要切实的保护长城。(过渡)建筑本身能反映一个民族的科技水平和思想文化内涵,刚才我们从北京城和明长城两大建筑看到了明清文化的成就。 下面,请同学们再看科技文化的成就。二、科技巨著明清时期出现了三部总结性的科技著作。他们分别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学生完成表格下面请同学们自制表格,从作者、巨著名称、内容、价值等几方面归纳比较。明朝前期的统治者励精图治,使当时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商品经济繁荣,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表格,核对答案。 1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介绍李时珍、《本草纲目》图片)李时珍自幼对医药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落榜后,就以行医为业. 他刻苦钻研大量古代医药学书籍,发现其中有不少错误, 决心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学著作.为此,他走出家门,虚心求教. 有一次,在乡间他听说曼陀罗花用酒吞服,会使人麻醉大笑, 就不畏艰险,攀登云雾缭绕的武当山,从陡峭的崖壁上采回这种花, 亲口品尝,并进行临床验证,说明它确有麻醉的效用. 经过27个春秋的研究,他在晚年写成了《本草纲目》. 这部书有一百九十多万字,收入药物一千八百多种,医方一万多个. 从这段材料中,我们应学习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哪些优秀的品质呢 1.救死扶伤的崇高医德 2.不盲从古训的创新勇气 3.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 4.广泛考察的科学方法 5.献身科学的精神 6.不耻下问的谦虚态度 7.二十七年成书的坚韧毅力. 2 宋应星和《天工开物》(介绍宋应星及《天工开物》图片)学生看教材第125页第一幅图,这是描绘明代矿工在井下采煤的情景 排气管的作用图中有一根空心竹竿,从地面上插进矿井深处,这是当时领先世界的一项先进技术。想想看,这根竹竿起什么作用?《天工开物》中强调的是什么思想? 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3 徐光启和《农政全书》(介绍徐光启及《农政全书》)和宋应星同时的科学家徐光启,也为中西科技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代表作《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书中记载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这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总结】 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同游览了北京故宫和长城等名胜古迹,学习了明朝三位伟大的科学家及著作。我们深刻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给后世留下了令世人瞩目的建筑奇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三位科学家在工农业生产方面给予后人很大的启迪。我们表示深深敬意时,更应该学习科学家们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求知精神。不论遇到学习或生活的困难,都应迎难而上,勇攀高峰。
【作业】一.练一练 1. 北京___________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2. 我国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____________,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写出一部药物学巨著___________。 3. 明长城东起____________,西至__________,蜿蜒六千余公里。 二.出谋划策 明清时期,我国在建筑与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其光辉灿烂的光芒足以让世界为之震惊。但是,清初的“闭关锁国”政策,严重的阻碍了我国与世界的交流,造成近代落后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如今我国的科技文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面对这样一种严峻的形式,你作为一名爱国的中学生,该用怎样的实际行动来传承我国宝贵的物质与精神遗产,积淀光辉灿烂的科技文化,让它们走向世界的舞台,为世人所惊叹。 学生自由发表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