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
在一个招聘会上,曾出现这样的一幕:一个老人在各个摊位前忙个不停,填了六十多份各类求职应聘表,并且不断地向用人单位咨询。许多人以为她是来找工作的,一打听才知道,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26岁的儿子。此时此刻,她的儿子正在家“赋闲”。他一天到晚除了吃饭睡觉、就是聊天、玩牌、上网。
如果你是招聘者,你会聘用这个26岁的年轻人吗?为什么?
教师:不会聘用。他连这样的事情都让老母亲代劳,自己坐享其成,依赖性强。他注定是一个无所作为的人。像这样一个贪图安逸、懒惰的人,肯定不能独立担当工作,遇到一点的难处、不顺利肯定不能坚强面对。
新课
依赖心理的危害:
1、依赖使人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
2、依赖使人缺乏责任感,造成人格缺陷
3、只想过不劳而获的生活,贪图享受,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甚至危害社会和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活动一:探究交流
《伴你成长 助你成功》第25页
教师:依赖与拒绝别人帮助的关系
活动二:自立与责任:
1920年,有个11岁的男孩踢足球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向他索赔12美元。当时12美元可以买125只母鸡。闯出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事情负责。儿子为难地说:“我没有那么多钱赔。”父亲说:“这12美元我借给你,一年后你得还我。”从此,小男孩利用空闲时间打工。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终于挣足了12美元还给父亲。男孩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里根回忆起这件事时说: “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做责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教师: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只有明确自己的责任,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才能真正成为自立的人。
活动三:书生赶考——教材P42
1.这个书生即使满腹学问,但能自立吗?为什么?
2.自立与自主之间是什么关系?
教师:不能,因为他缺乏主见。自主是自立的前提。这个书生做事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别人说什么就做什么,没有自己的是非观念,被人牵着鼻子走,是没有一个主见的人。没有主见的人在生活中人云亦云,是不可能成为自立的人的。
结论——自主是自立的前提;自立是自主的表现
如果一个人总是靠别人来帮助,靠别人来约束,就不会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不会有自己独立的行动,就不可能走向自立。
教师: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要想走向自立人生,首先必须要告别依赖,其次,要有自主意识;那么,是不是这样就能成为自立的人了呢?
当然不是,我们还要在实践中多锻炼自己。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我们应怎样(或从哪些方面)锻炼自己的自立能力呢?
活动四:创设情境:分组讨论
1.如果班主任外出学习一周,学校又没有安排其他老师代理班主任的工作,没有了班主任的教育管理,你将如何安排你的学习。
2.如果父母因故外出一周,只有你一个人在家,你将如何安排你的生活?
教师:最基本的是立足于自己当前的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不逃避,从小事做起。大胆地投身社会实践,多实践、多锻炼。
我们要通过努力,使自己不依赖他人,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人。
小结
自立的生命是坚韧的,自立的人生是闪光的,作为跨世纪的人才,我们更应以自立为起点、为基础。一个还不能完全依靠自己的人,当然不值得别人去依靠、去信赖。生活上自立,生命才有存在的权利;学习上自立,我们才能体味到真正的乐趣;行为上自立,别人才会尊重于你;思想上自立,人格才是健康向上的。
反馈练习
1、《伴你成长》P31
2、设计自立格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