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中学政治

预设“有效”设问 “整合”教学稳变

来源: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1-12-12

预设“有效”设问  “整合”教学稳变

—— 从自己亲历的一节“整合”式教学思维提升课说起

 

一、教学实施的背景:

这一节课题为《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权》的“整合”式教学思维提升课,究其背景,我认为有以下两点需要说明:

第一,“五严禁令”背景的专家引领。省教育厅“五严禁令”的颁布和实施,使原有的充裕课时量进一步精简。如何在现有的课时条件下上好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当前必须面对和需要尽快解决的现实问题。正是因为时局的高要求和紧迫性,很多人在致力于改革,都在致力于探寻“五严禁令”和体验式教学的有机契合点。自己所在学校有幸成为这次改革的教学实践学校,自己也有幸见证了南京市教研室和各区县教学专家、学科课改专家的改革之路。

第二,基于“个人发展”的哲学思考。从以往的按教材框题授课的教学思维到“整合”式的教学思维,自己的理解是:以往按框题授课的教学思维其哲学依据是量(课时)的积累达成质变(学生学习力的提升);“整合式教学”思维的哲学依据是调整内部结构(教材的结构、教学的结构等等)达成质变(学生学习力的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质量互变规律告诉我们:通过调整事物的内部结构,同样可以促进事物的质变。因此,在以前基本通过课时量的积累来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情况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创意新的教学模式以获得相同的教学效果是完全可能的。

二、教学实施的过程:

“整合”思维主要有三层含义:教材的整合、课时的整合和教学的整合。按照这样的理解,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是围绕这三个环节来进行的。

我的这节课,其实主体展示的是第三环节:学生生活话题讨论。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它又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小试牛刀”——比记忆。因为初中思品每周只有两节课,为唤起学生对知识的熟悉度,我设置了这一环节。通过教师复习提问,学生自由回答的形式一同再次梳理出了上一节课梳理的知识线索,强化学生把握知识与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

第二部分:“学科慧眼”——辩结果。通过PPT展示了上节课后所收集的这个班级学生的“我最看不惯的事情或我最看重的一样东西”,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唤起学生用书本知识解决自己实际生活问题的愿望。例如,这一课上,我展示了问卷调查上这样的一些调查结果:

【陈晏玫】给同学起难听的外号;

【金弋人】老师对我的评价,知己对自己的评价;

【马婕】在别人的照片上随便的画画;

【陈铭】隐私。

第三部分:我最困惑的问题。通过备课,精选学生普遍出现的生活案例,来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师生的对话、学生和学生的辩论等活动,点拔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认知高度。例如,在这节课中,我展示了这样的一些困惑:

1.现象:她在班上很沉默,成绩在班是老末。在家父母常责备,在校老师常谈话。同学有意欺负她,一同说她没尊严。有人说:“差生无尊严”。你赞同吗?

2.一张陈年照见证了我和他之间伟大的友谊。突然发现他很不好,想起这张合影就觉得很别扭。如图所示,真想拿把剪刀把它剪了……      我可以这么做吗?

3.老爸买房,填了一表。表中有一项,要填家庭电话号码。没想到最近家庭遭殃,众装修公司轮番轰炸。很扰…     家庭电话号码是隐私吗?

4.进入初二下学期以来,班上很多同学都已经有“外号”了。掐指一算,班上的某某还没有,我真想帮他起一个…          我可以吗?

第四部分:课堂总结。小结课堂有很多种形式,这节课,我采取散文小诗配合优美背景音乐的形式小结课堂,目的是上学生在回味课堂的同时,能够达成这节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生成。这节课的总结语我是这样设置的:

诗意的沙漠中总会有驼铃和绿洲

人格尊严就是生命的驼铃和绿洲

于己,她是生命中不能消退的一抹亮色

于人,她是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股暖风

人格尊严显尊重;

人格尊严显涵养。

彼此尊重人格尊严权,让我们充满尊严的幸福着!

彼此尊重人格尊严权,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和谐!

三、教学实施的反思:

通过这节课以后,我自己经过了认真的反思:我的自我感受是:这节课的准备前后是自己对“整合”式教学的解读,课的本身还有很多不成熟、不完善甚至是错误之处。但恰恰是在专家一次次指出、自己一次次犯错的过程中清醒了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比如说:

    预设有效设问的操作技术。教学设问是是教师在课堂中经常运用的一种现实技术,但设问本身是有“功效”的区别的:无效的设问,浪费教学时间、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甚至会使教师陷入尴尬;有效的设问,不仅能够使教学逻辑缜密,而且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构建高效的和谐课堂。预设有效设问的操作技术,从我的个人理解:

1.设问要有学科知识性的引导。设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因此,虽然设问的本身可以口语化,但在引导学生思考设问的过种中一定要用学科性的语言。比如,我在这节课用的第四个话题:

进入初二下学期以来,班上很多同学都已经有“外号”了。掐指一算,班上的某某还没有,我真想帮他起一个…

设问是:“我可以吗?”。

问题本身非常口语化和生活化,但在引导过程中,我就极力往两个知识引:名誉权和姓名权,让学生明确二者的区别以及在生活当中的联系。

2.设问要有螺旋式上升的点拔。孤立的设问是点,而课堂中所有的设问就是一条线。总的来说,这些“点”不应该是重合,齐肩的,这根“线”也不应该是水平的,这些“点”组成的“线”应当是有螺旋式上升的高度的。比如,我在这节课中用的话题三:

老爸买房,填了一表。表中有一项,要填家庭电话号码。没想到最近家庭遭殃,众装修公司轮番轰炸。很扰…    

设问就从刚开始的“家庭电话号码是隐私吗?”(生的回答高度只是生活经验)逐步变化为“为什么不是/是?”(生的回答要简单结合书本知识),“那你认为什么到底什么是隐私?(生的回答要结合自己对书本知识的简单理解)”,……“那XXXX(举个反例)应该怎么回事呢?(生的回答要结合自己对书本知识的深刻领悟)”。

3.设问要有设问与追问的组合。想通过一个设问引导学生思考出所有问题是欠科学的,有效的设问应当是设问和追问的有机组合。比如,我在这节课中用的话题二,就连续问了“我可以这么做吗?”、“为什么?”“真的吗?没有其他情况吗?”……等连续的设问。

而在这课的第一次备课中,我曾用了这样的一个话题:

    好事不瞒人,瞒人没好事。光明磊落真汉子,隐私神秘有城府。这种“隐私观”,你怎么看?

因为话题本身倾向很明显,这样的设问其实是很难追问的,其有效性便打了折扣。

这节课,给我最大的思考还是在于教学稳变的体验式整合。教学强调要“保稳求变”,何为“稳”?何为“变”?在此我不想展开,但从一节课来说,最起码知识性目标是相对稳定的,而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有时又会因教师的主观把握不同而异;教学的内容相对稳定,而教学的形式又有所区别……

抓住教学中的稳变因素,就要求我们学会整合:

1.整合“教”的因素。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材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灵活变通的运用好教材,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认真解读好教材、处理好教材,追求“该讲的讲、不该讲的绝不讲;学生不会的讲,学生会的坚决不讲”的教学境界,促成教师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

整合教学课时,把以往课时数在实际削减的情况下重新进行教学安排。从教育发展史来看,真正的“高效”基于高效的“分工协作”:教师的“教”要明确指向学生的“惑”才会有效;教师的“教”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螺旋上升式培育才会高效。所以,教学的主客体在高效教学的要求下需要分工式的合作,教学的主战场(课堂)在课时安排上也要体现对孩子们能力的螺旋式上升的培育——“课时”分工的合作。而这些变化都要求教育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变化。

2.整合“学”的因素。学习是学生的学习;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学习是群体互动的过程而不是单个的个体行为;学习的内容不只是文化知识和书本知识,还有许多更加重要的东西;学习的场所不只是课堂和教室,还有更为广阔的空间;学习是终身的,不是在学校一次性完成的……这些都要求我们在教学整合的过程中要注意到学生方面的学。

3.整合“教学资源”的因素。教师本人完成了“教学体系”建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选择之后,还要整合好课程资源。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学习方面应当体现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学应当分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生活实际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要高度关注学生的生存环境,解决学生的真实困惑;校外资源也是重要课程资源,教学要关注校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通过如上“整合”的课堂应当包括三个教学环节:

1.第一环节:知识教学。任何有效的课堂都是以知识传授为基础的,“整合”的课堂在知识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也更注重重点知识的解读和知识网络的构建,从而行成“知识点—知识线—知识面”的系统搭建,是科学的教学环节。比如,如上的课堂,就包含了这样的知识教学环节,而且在反反复复的巩固这个环节。

2.第二环节:思维提升。“整合”课堂的思维提升从内容上看主要是通过话题的讨论达到“回忆知识—运用知识—正确运用知识”的效果。例如,家庭电话号码是隐私吗?”(生的回答高度只是生活经验),这是帮助学生回忆书本知识;“为什么不是/是?”(生的回答要简单结合书本知识)这是帮助要求学生运用知识,“那你认为什么到底什么是隐私?(生的回答要结合自己对书本知识的简单理解)”,……“那XXXX(举个反例)应该怎么回事呢?(生的回答要结合自己对书本知识的深刻领悟)”这些问题又是在指导学到学生正确的运用知识。

3.第三环节:实践拓展。“整合”课堂的实践拓展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通过习题的讲解解决应试的问题;二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的拓展解决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例如如上的课堂就有这两个过程。

总之,有效设问的预设技术也好,把握教学稳变寻求“整合”式教学的操作技术也罢,都是自己成长过程中必须要经历要思考要实践的有趣问题,我只相信,自己只要一直向前走,总该会看到一些真理;即使看不到,就像晨雾中工作的清洁工,拿着扫帚,明知还会有落叶,却仍要一扫帚,一扫帚的扫下去一样:享受这个过程也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