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中学英语

英语课堂教学讲练策略的反思

来源: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09-11-20

英语课堂教学讲练策略的反思

施民生

就具体一堂课而言,无论新老教师,也无论课备得如何,教学亦始,我们就得直面诸多未知因素:原定教案能否顺利实施?原定教案中预留应变的空间是否合理,是否足够?学生会有哪些未曾料及的反应?如何应对教学过程中无端出现的那些难以预计的变数?这课究竟该任何去上才不留遗憾?课前内心怎能做到疑虑全无?如此这般,虽令人烦劳,却也能激人奋进。重要的是,要正确认识挑战的客观存在,做好迎战的准备。否则,弃之不顾, 我行我素,那将难免要背离学生的学习实际,犯经验主义的错误,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那么我们在教学中首先需要关注的究竟是什么?

英国学者王尔的(Wild)认为教师工作的99%应当是了解学生.我们知道,在教学上只有通过调查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具针对性,有效性和趣味性。了解学生既是制定和实施教案的先导,又得贯穿教学的始终。实践证明,对学情的把握程度从根本上决定了教学的成效。很难想象那些不循此道,背离此理而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情形。成功的教学必须要以人为本,做到珍爱学生,尊重学生,为着学生最大最长远的利益着想,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了解学生的场合与方法很多。如可以对一些英语掌握程度较好的初三年纪的学生我们可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并将教材中的问题记下,经由课代表收集上来,交给老师,供老师备课参考。

   还有一种方法可名之为“投石问路”。即首先由老师提出一个与教的内容相关的问题,

比如:

1)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chatting with strange people on the Internet?

2)                            What do you know about …?

3)                            What will you do if …?

然后鼓励学生给出尽可能多的不同的答案。老师边听,边根据学生的意愿帮助他们完善各自的答案,同时将其答案中的相关信息板书在黑板上。在此过程中,老师不必对学生的答案作任何评判,只是鼓励学生围绕问题中心畅所欲言。如此这般,学生在毫无心理压力的状态下学以致用,充分表达,不拘形式。他们的回答可以是完整的句子,也可以是一个短语或一个单词。讲台下,学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倾其所有,一吐为快,表达的欲望得以满足;讲台上,老师则是欲擒故纵,洗耳恭听,来者不拒,广纳众言。作为学生,言而无意,尽情享受英语表达的莫大乐趣;身为教师, 听则有心,着力了解教学对象的知识准备。这个中奥妙在于:其一,老师的问题不仅仅是一次火力侦察;其二,学生真正是在指示老师,下面该任何有的放矢地教学;其三,学生真真切切地是在进行复旧迎新的热身练习;其四,为使学生能在接下来的讲解中平心静气地听讲,老师在预先给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释放。所以,一切看似无序,这招招式式尽在老师的预料掌控中。经过这一环节,老师基本了解了学生对新课题的知识准备情况,从而确定了下一步的教学(之前这在教案中是有待确定的)。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老师的介绍与讲解也因随即调整得更精准而正中学生下怀;而学生也由于先前在心理上业已得到充分的释放,听讲时也不会随便打断老师,教与学的相互配合自会变得更加紧密与默切。

我较喜爱的了解学生的场景是在课堂上。针对教学内容,我每每事先设计出带陷井的练习,当学生掉进陷阱后,引导他们找出上当原因,鼓励他们自己解脱。有时即使遇到他们的答案是正确无误,也要故意难为他们一下,如问他们是否还有别的答案,或要求他们说出所以然(即protect their answers)。课堂上的笔头练习最能发现学生的错误,而改正错误的有效方法则是迫使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发现,然后老师还要有耐心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多次反复地纠正。发现学生错误,立即直接帮其改正,看似省时高效,其实是白费力。难怪有人发现:速度和遗忘是成正比例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发现语言学习中,由于母语的客观影响所形成的错误比较顽固,非下大功夫多次反复纠正不能成功。当然,这种方法也对学生提出相当高的要求,所以教好也确实不容易。

纵便是我们在课前和课堂上绞尽脑汁,费尽心机,使出浑身解数,课后回望,总还是发现满意的少不满意的多。趁记忆新鲜,迅速记下学生中显现的问题,教师的缺憾,以及下节补救的内容和措施,权当教后记,以免忘却可惜。 一些教育行家里手认为,青年教师如能连续三年坚持在每节课后反思教学并书写教后记,定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水平。我想,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教学的基本形式其实就是了解学生和调整教学。既要从事教学,就要不间断地了解学生,反思教学,调整教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长于三年,没有穷尽的过程。三年的坚持将会帮人形成终身的习惯。如同现今的军事训练中明知地取消拼刺刀训练项目一样。适时出现在人类活动中的种种变更,往往不是哪一个体的主观臆想,而恰恰是客观实际使然。伴随着人类社会日新月异地发展变化,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背景也对教学不断提出前所未闻的要求。

  坚持每节课后反思教学,写下教后记,这无疑是一种了解学情提高教学水平的做法。但是,如果我们把这种一步一回头的反思,细化到每节课的每一步骤中去,那将会发生怎样的情景呢?

洋思中学的经验是先学后教。为什么要学生先学,我们然后再教呢?我理解这主要是基于两点考虑:首先,“教是为了不教”,即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既然我们无法做到教会学生所有的知识,那么,教会他们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才是教育的宗旨,教育的最高追求;先教后学正是逐步走向理想目的的有效手段;其次,作为手段,教学不同于格斗,不宜先下手,而要等学生出招,露出破绽,我们才好再见机行事,实施有效进击。叫学生先学,也是促使学生对旧知识进行练习和老师对所教旧知识的检测。因此,洋思先学后教的经验不仅体现了教学的手段,更是隐含了教学的真谛。对师生两边而言,是先学后教,但单对教师而言,却无疑是在先看后教,这有点象一句英语格言所说的那样:先看然后再跳 (Look before you jump.)。洋思的经验主要是对教师而言的。

我非常赞赏洋思中学的经验。多年来,我在实践中遵循相似的法则,探求自己的道路。教学亦始,我总是竭尽全力让学生自己领悟,决不用自己的讲解去替代学生的思考。当然,为此,我总会作些铺垫,给些提示,或化难为易,由浅入深,或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地给予指导,然后再通过口笔头练习使学生做到能举一反三。在理解课文上我多用英译汉和用英文复述的方式;在词语和语法知识的掌握上,我偏喜汉译英的练习形式。在课堂上,我大多时间都用来边讲边练,通过练习,查找学生的错误,针对学生的错误或个别暗示强调自纠,或再通过反复变式的练习,直至彻底解决。我教学多以自编练习为主,编练习以基础知识和学生的难点为主,用学过的词和句型反复操练新学的词和句型,在练习中,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英汉语间的区别,掌握英语自身的特点。在反复多变的操练中增强英语的记忆和运用能力,在反复多次的自我纠错中不断提高使用英语的准确性,在英汉对比的学习中同时提高双语水准。

身为人师,教好书是本份;边教边学,不断练好内功,提高教学水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施民生

2009年十一月二十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