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新课程要求我们重新认识课堂教学,摒弃以往“专制型”教学形式,取而代之以“民主型”课堂教学形式,学生课堂上的“被动型”学习逐步转变为“自主型”学习,整个课堂教学从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封闭型”走向“开放型”。因此,针对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必须创设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寓教于乐。并且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师生情感交流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投入,采取互动交流,共同协作方式实现课程目标,实现教学关系的和谐发展。
【案例】
今天,在给学生安排了充分的预习探究的基础上,开始了一堂题为“Colours”的课。我将本课的学习目的确定为:让学生能够描述颜色,知道颜色如何进行转变,并用英语说出事物的颜色以及联系生活。为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在课前预设了一份教案,把颜色转变的知识作为一个载体,通过游戏、歌曲、绘画、韵句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大量的活动,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学习英语。
随着一曲欢快的英语歌曲, 开始了本课的教学,课件的展示、关于颜色小故事的演绎,一切都按照事先的计划进行着……
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课堂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学生的个体性和合作性又该如何相融共济?小组合作学习这个教学资源,应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而不是夜空中一颗美丽的流星!在学生初识了颜色后和预习作业的基础上我要求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首先请同学们拿出预习的记录表,六人一组用英语讨论各种动植物的颜色,并把讨论的结果用色笔画在图表上。学生们开始进行认真思考和讨论。学生积极性可高了,有的同学大声说:“It’s yellow”,有的则说:“It’s brown”,组长则综合大家的意见,把颜色调好,认真地完成画。
我在每一小组中穿梭,倾听他们的合作交流,也许偶尔会有可能捕捉亮点……在教室的一个角落,在二个不起眼的学困生上,我看到了他们正在用不同颜色相互调和,原来他们没有参与到小组合作中去,但脸上有浅浅的令人不能发觉的微笑,此时他们俨然是二个小小实验家,他们所做的正是我教案中预设的下一步,我该责骂还是表扬……
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苏霍姆林斯基
经过一阵热烈的讨论后,我让学生进行汇报。在汇报中每一组都很棒。他们知道了自然界某些动植物的基本颜色,虽说不十分准确,但每一个结论都是他们利用探究得来的,透着他们的智慧。然而刚刚那一幕还在我脑海印着,面对课堂上突如其来的动态生成,我该如何应付?突然我灵动一闪,还是顺景缘情吧,不能将这两个学困生刚刚萌生的求知兴趣熄灭。我拿起其中一个学困生的“涂鸭作品”说,他真Cool!把老师下一步要给你们做的小小实验家,他居然提前一步了,让我们也跟他一起来动手实验得知识吧。拿出画笔,用各种颜色相互调一调,看一看有什么收获?“OK!”学生们都开始了有序的“调色游戏”。此时,课堂上充满了学生大声用英语说种种颜色的声音:
“老师,red + yellow = orange。”
“我发现 yellow + blue = green。”
“我也知道 pink + blue = Purple。”
“我的新颜色是 white + red = Pink。”
……
“同学们真能干,都成了小小发现家了!还有其他的发现吗?”我在一旁给他们鼓气。
“我发现了 red + yellow +blue = grey。”
“我也发现了……”
师:太棒了。你们用双手创造了新颜色,还用眼睛发现了美,祝贺你们。
接下来,我为学生总结了一下有关色彩调配的基本原理。提议学生课后自己还能调配出什么颜色。
【反思】
创设情境是新课标的一个亮点,也是教师常用的导课形式之一,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在教案预设中引用小故事导入正题,目的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而学生就是我们教学资源中一座开发不尽的宝藏库。我思学生所思,想学生所想,因此在小组合作活动中,有了两位学困生的合作实验以及颜色大本营中学生创造的一个个惊喜。预设,课程实施的起点;动态生成,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当有价值的“生成”出现后,即便是计划周密的预设也可以退让。从教师灌输、学生接受到教师预设、师生生成,是教师教学行为方式转变的结果。教学的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即如何在一节课中,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
【启示】
众观课程始末,两个关键因素促成了成功的动态生成:
1、课程的预设。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并不是不要预设,恰恰相反,课堂生成机制的高效发挥正是依赖于教师精心的预设。预设是生成的“奠基石”,而生成则是对预设的超越。预设情境,能触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2、老师的宽容。宽容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有一种心理安全感,愿意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宽容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增添学生自我效能感。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以发自内心的热情去容忍、接受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并把这种热情源源不断地注入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服下宽容这颗“定心丸”,不怕错误,大胆展示,真情告白,张扬个性,这样课堂的动态生成也就呼之欲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