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个雕琢师
——记一次教研活动的感受
今天是周四,是我们历史学科常规教研的日子,但于我这个刚工作的新老师来说,这次教研又是不平常的,因为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听教研员老师上课。我不禁想知道教研员老师上课会有怎样的不同?吴敏老师上完课后,大家也会对她的课进行评课吗?经过这次教研活动,我方知自己见识浅薄。原来,教学专家不是神,他们的好课也是精雕细琢的结果。
吴老师今天是给初三上一节复习课,我原先以为一轮复习就是让同学们梳理一遍考点、知识点,可能关注点在于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点。而吴老师这节课却更多的是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吴老师告诉学生历史考点有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等因素构成,引导学生自主圈出每个考点关键词,给学生自主权去定位一个能让他们自己记住考点的关键词。吴老师在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法梳理知识点的时候,还不停地让学生起来说出自己的选择,学生学习参与度高。吴老师还将自己在课件上补充的知识点用不同颜色展示出来,告诉学生只需记下彩色字体知识。这让我想到自己课上,总是不停地告诉学生什么地方该画下来,什么地方该补充笔记。其实这反映的就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问题,无论是否采用这种方式让学生记笔记,关键是通过一种方式让学生知道记笔记,如何记笔记。若从一开始就像吴老师这样告诉孩子们彩色附加内容就在相应知识点旁边记下,相信两三个星期后学生们就会知道怎样记笔记了,也不用像我这样,每次都要教师提醒,如果我有一个知识点忘记提醒,学生就会漏记,这样的课就会让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的主动性。
课后,跟往常其他老师上公开课一样,吴老师亦组织我们对这节课进行研讨,这让我自己清除了专家老师上课就是示范课,不需评课的鄙陋思想。吴老师先向我们解说她这节课的设计想法,也自述本节课中不足之处。之后,在场教师就吴老师这节课以及如何推进初三第一轮复习进行了交流,虽然我不教初三,却也受益匪浅,给我今后的教学一点借鉴。
一、关注学情十分必要。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不同,教师教学必然要根据学情做适时的调整。吴老师这节课设置的课前测试题经历了三轮更换:第一轮问题较多且比较难,但吴老师说设置前置的问题不是为了难倒学生,是要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能检测出自己知识的不足。在二轮调整时吴老师降低了难度,把问题改成从目录中生成答案,但吴老师又认为老师的复习不要给学生增加额外的资料负担,让学生用好手头已有的资料足矣。最后才生成“本单元的历史你还记得吗?”系列难易得当、有梯度的问题。吴老师让我敬佩的就是她始终将学生的主题地位时刻记在心中,问题设置也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是否能吸收?这个班的学生有没有这个能力完成任务?甚至对新增考点在考纲的什么地方做星号标记她都替学生考虑好了。作为新老师,我每次上课都在考虑这节课我要怎么讲解这个知识点,怎样突破重难点,生怕自己的教学环节有什么遗漏。其实,我最大的遗漏就是对学生的观察,忽略了最重要不是我的教学环节是否完整,而是学生是否掌握我所传授的知识与方法。
本次交流中老师们提出的关于初三复习到底是使用教科书还是使用考纲的问题,是提醒我们关注学情的又一力证。到底是使用教科书还是使用考纲一直是一个让初三老师纠结的问题,在各位老师的慧心妙舌的讨论中,我知道了这一问题归根到底就是抓住学情。有的老师提到学习能力好、上课较认真的孩子他们会选择用教材,因为教材里有上课时记的笔记,他对教材烂熟于心。可有的孩子确实对教材十分陌生,六本教材于他而言过于庞杂,他在答题时就如海底捞针,所以他们会偏爱使用更加简洁的考纲。所以大家都知道最好的选择就是学生自己根据实际情况而做的选择。但正如吴老师所说的,教师对是使用教材还是考纲一定要有主心骨,学生一定是知道自己老师复习是以什么为主的。若是选择考纲,那考纲也一定是经过精细斟酌的。
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相比较整天盯着让学生记住具体知识,让学生掌握记住知识的方法更重要。吴老师这节课花了很大精力在教同学们如何去准确定位一个知识点的关键词以及如何去找出题目中隐藏的考点。当时听时我不禁在为老师担心:20分钟过去了,吴老师还在复习本单元第一课,还在不断地提问,她就不怕时间不够影响这节课的效果吗?可就在吴老师不厌其烦地指导学生们掌握方法后,后面两课复习进度推进起来快多了。我想若是下节课再对同学们巩固一遍这种方法,学生们会运用地更加熟练。课后吴老师说她原来设计课程时并没有想让那么多学生站起来说自己勾画的关键词,也没有那么多附加解释,可是在课堂上她发现如果不问,有些学生会不勾画或不理解。吴老师在上课时更加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了她正在教授的学习方法,而不是她的观摩课给我们呈现出来的是有多好的效果,这是我应该铭记于心的。
老师们都在反映在带学生复习七八年级知识时推动起来难度较大,这与孩子们之前并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和答题技巧有关。这给正在上七年级课程的我敲响了警钟:老师在平时讲授新课时就应当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现在老教师们都跟我说史料解读能力很重要,在初一上课时就应该开始训练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我脑海中也知道史料重要性,备课时也会带学生们去研读史料,但是由于初一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我们学校学生学习基础又较弱,很多时候学生根本不明白这段材料什么意思,一则材料有时耗费时间很长,我会担心这节课上不完,所以很多时候我都直接给学生讲材料意思。正如吴老师所说,知识量是死的,但方法却是活的,我可以先给学生解释几个词语的意思,然后从一句两句开始,让学生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吴老师向我们强调无论是初三复习课还是新授课,如果老师教授方法时推不动,老师就自己讲出来,就会助长学生的惰性。事实就是如此,即使学情不同,但我们要针对大多数学生,对大多数学生授予方法是必要的。
玉不琢不成器,无论是对学情的关注还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都离不开老师的细致琢磨。吴老师对这节课各个模块推敲的细致程度令人汗颜,不仅是前置问题,还有小结,甚至每个问题的设置,都是从建立到推倒再建立、再推倒、再建立的反复打磨。曾有老教师跟我说要是我能在入职第一年备课时能够将每一课都当做公开课来备,一定会快速成长。我想即使做不到像上公开课那样细致地推敲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细节,但我也可以做到用心斟酌这节课的重难点,或者细心设计每节课需要提问的问题,问题不同,效果完全不一样。我们每个教师都是雕琢师,用心对待,精雕细琢,学生才会成为精美的“工艺品”。
南湖二中 周存秀(2017年8月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