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智培训心得
新城小学 张若昕
两周的培训伴着收获和乐趣,当然还有高温,即将落幕。趁热打铁,仔细回顾,所感所思。
一、关于课前准备
每天早上的培训,外教老师罗伯特都会早早的进入教室,准备好所有需要的工具,这个小细节非常打动我,除了负责任的态度之外,我想更多的是已经形成的一种习惯。回顾刚工作一年的我,虽然我也能保证在课前进入教室,但是我很少为学生准备工具,我之前的想法是让他们自己准备,而不是依靠老师。或许我也可以准备一些工具,给实在有困难没有带齐材料的同学。以防他们在美术课上因为没带工具而无所事事。却又顾虑他们会形成依赖心理。这是一个有些矛盾的问题,我想或许我可以设立一些机制,比如每位同学有一次借工具的机会,用完以后便不再能使用。
二、关于教学内容
(一)相互了解,彼此熟悉
用画名字的方式来作为第一节课的内容我觉得特别有意思,有效直观。下学期即将接手新班级的我也将采用这一方式来作为我的第一节课内容。
(二)冷暖对比色
在很多课的创作中都会用到这一色彩概念,罗伯特先用欣赏绘本的方式作为讲解,非常直观有趣。
(三)拼图共创星月夜
小组合作无疑是最有趣且令人激动的一种学习方式,尤其是自己的小画,能和伙伴们的作品拼贴以后形成一幅大的作品。还能装饰在自己的班级里,光听听就很激动了。不过在我们学校一个班级四五十人的环境下,并不容易做到这一点。这是一个很棒的设想,但具体的绘画内容,还需要根据学生人数重新规划。
(四)融合教学
在澳大利亚,老师不仅教美术,同时会教音乐、语言、戏剧甚至是科学等。这一点我认为我做的还不错,我很喜欢历史,所以在有的课程中会贯穿一些历史的元素,比如六年级《漂亮的鞋子》和《头饰与帽子》,我会根据朝代顺序,分别给学生讲解中国古代的各式各样的鞋子,少数民族的、外国的具有特色的鞋子等等。
(五)材料的巧用
用细钢丝一笔画的方式来画一幅肖像画,虽然很难表现,却极富乐趣。钢丝作为创作材料,六年级的学生是可以运用的。不过要注意的事项还有很多,需要细化。
气球和报纸结合的面具也令人印象深刻,虽然前期的准备过程很复杂,但最后的成品还是非常令人惊喜的。在五年级《有表情的面具》这一课,我可以把我们制作的过程作为课后拓展,分享给学生。有条件的话,也可以带学生一起做。
三、关于创作过程
罗伯特老师总是在我们创作的过程中提示大家,到处转一转,看看别人的作品。我觉得这真的是一个非常棒的环节,并且想把这一环节融入到我以后的课堂中。观赏过别人的作品后,确实会有很多启发和灵感。但如何在观赏别的同学作品的同时,维持课堂的基本秩序就需要点技巧了,初步的设想是画的快的同学举手向老师示意,两人一组依次下座位观赏别的同学作品,教师巡视指导时也要适时把有特点的作品展示出来。
在创作过程中,罗伯特还强调的一点就是你在创作时如何引导评价学生的作品呢,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无疑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与期待,先肯定学生的优点,再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尤其是个别不敢画,不敢深入的同学,一定要多鼓励,增强其自信心。
四、如何评价学生的作品
我们通常使用的方式是优良中,打等第的方式,但评价标准并没有注明的很清楚。这也是我向罗伯特提出的一个问题,我会根据这一点重新罗列我的评分标准,在学生完成作业之前明细播放在PPT上。
国外的教学没有固定的教材,没有固定的环节,却更加实用直观。确实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还要慢慢消化,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去。非常棒的一次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