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教育科研

绘本教学活动中的提问运用及其策略

来源: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3-05-07

一、提问类型及其运用

我的绘本教学理念是主张幼儿自主阅读,教师引领为辅,生生互动为主,师生互动为辅。所以提倡“手不离本,眼不离本,用图引出文字,用文字补充图意”的做法。提问是幼儿园绘本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提问对幼儿学习的作用来看,绘本教学提问可分为四大类型:即激趣性提问、回顾性提问、启思性提问和拓展性提问。

1、激趣性提问-----吸引注意,激发兴趣(这类问题多用于绘本教学的导入和环节转换的时候其作用主要在于吸引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的兴趣,这类问题的答案非常简单,常常是肯定或否定性的选择,不需要幼儿做深入的思考)

2、回顾性提问-----帮助回顾,熟悉内容(这类问题呈现在故事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里,目的在于帮助幼儿熟悉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内容以及复述故事中的重点词句等,这类问题的答案都能在故事中直接找到,对幼儿来说是再现性的,不需要太多的思考,主要让幼儿凭借记忆来回答)

3、启思性提问-----引导思考,促进理解(这类问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根据故事的内容、情节或线索进行思考,有助于幼儿理解故事的意义、思想或情感。这类问题的典型特点是需要幼儿思维的深度参与,其答案蕴含在故事之中,但不一定有直接现成的答案,因而需要幼儿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来回答。这类问题的问句特征常常含有“为什么”这一疑问词,并且常常穿插在第二类问题之中)

4、拓展性提问------引导表达,拓展思维(这类问题需要幼儿运用换位思考、移情或想象来回答,其目的在于引导幼儿表达自我的认识、观念、态度、情感和想象等。这类故事的答案不在故事之中,但又与故事有着密切的联系,答案呈现出开放性、多元性。这类问题常常运用在熟悉和理解故事的结束部分,但也有少数问题穿插在熟悉或理解故事过程之中。

   总而言之,上述四类问题不仅有着不同的作用及特点,而且对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及表达能力的要求也不一样。激趣性提问对幼儿的思维水平要求较低,只是一种肯定或与否定的选择性思考;回顾性提问比激趣性提问的思维要求有所增高,它需要幼儿对教师提问语义的正确理解和对故事文字意义的真正理解;启思性提问的思维水平要求较高,它需要幼儿有一定的逻辑思考能力,对故事中的事与物的因果联系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能力;拓展性提问对幼儿思维及表达的要求更高,需要幼儿根据故事的语境线索或自我经验、认识等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表达。因此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水平设计故事教学中的提问。中班幼儿随着经验的丰富、思维水平的增强和表达能力的逐步提高,教师应逐步增加启思性提问和拓展性提问,以促进幼儿深入理解作品的意义、思想和情感,并引导幼儿充分的想象和自主表达,让幼儿与故事深度接触,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

提问在绘本教学中至关重要。有效的提问应能起到“关键之处点拨,问题之间衔接、重点之处强调、阻塞之处疏通”的作用。对此我采用的如下四种策略。

【策略一】紧扣目标点-----“准”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抓住其中的关键设计问题。比如在中班绘本教学活动《小老鼠和大老虎》中,针对目标三“体验小动物之间的情感。”我设计了层层递进的问题:“这是一只怎样的小老鼠?这是一只怎样的大老虎?这么小的一只老鼠和这么大的一只老虎怎么回成为好朋友呢?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呢?鲜明的外形对比,大大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欲望。

【策略二】找准连接点----“巧”

在设计问题时,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教学环节过度处提问。我们知道,大多数的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延伸和发展的,而对于教学环节而言,应该是环环相扣的,因此在提问上就要体现由此及彼、承上启下。如在中班绘本教学活动《小花籽找快乐》的第二环节中,教师教师边演示课件边提问,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寻找答案:(1)小花籽在找快乐的路上遇到了谁?(2)太阳、小鸟、蜜蜂、青蛙它们快乐吗?为什么?以这些问题帮助幼儿寻找快乐的原因,引导幼儿感悟蕴含其中的哲理,并自然过渡到下面的问题:“小花籽怎样才能找到找到自己的快乐?”小朋友们有自己快乐的事情吗?把你遇到的快乐的事情告诉大家好吗?

【策略三】突出疑难点----“精”

提问并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为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的解读教材,围绕教学目标找准教学中的重难点,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精心设计问题。如中班绘本教学《我家是动物园》,教师出示绘本,引导幼儿观看书的封面,书名,家怎么会是动物园呢?一般动物园里有什么动物?“它们长得是什么样子的?”“封面上的这个小朋友要邀请我们一起到他家去看一看,想不想去?就这样,幼儿自然而然的理解作品。

【策略四】抓住发散点-----“活”

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最能引起幼儿发散思维的发散点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在中班绘本教学《风和云彩》中教师问:“为什么云会动?”幼儿A举手说:这是动画,所以动。幼儿B说:我动,所以云也动。幼儿C说:风吹云就动…….这是由于教师的提问比较开放,幼儿才有机会从不同角度回答问题。而答案的不唯一性,则开启了幼儿发散性思维之门,假发了幼儿思考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

    总之,绘本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语言教学形式,它改变了语言和图画的关系,使绘本成为通过语言促进儿童思维发展的重要中介。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绘本不单是文字的说明,而是可以拓展儿童的想象。实践证明有效性的提问大大地激发孩子学习绘本的兴趣与欲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