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建邺区关工委组织的 “百场党史报告进校园”活动中,南外河西二附小很荣幸的邀请到顾霞校长做“中国疫苗,世界奇迹”讲座。
顾霞校长形象生动向学生们勾画一个务实理性、爱民团结、负责任有担当、正在冉冉升起的东方大国形象,而疫苗研发环节的弯道超车,更是充分展示了中国速度与中国自信。
中国速度
2020年3月16日,中国军事科学院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腺病毒载体)Ⅰ期临床试验正式获批,公开招募108名志愿者,分低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三组接种疫苗,全球首次新冠疫苗临床试验从志愿者的胳膊上开始。此时,距离中国疾控中心启动新冠病毒疫苗研发仅仅过去50天。
中国效率
正常来说,一支疫苗的研发周期通常为10-15年,但新冠疫苗的研发我们只用了不足一年的时间。为什么中国能研发的那么快呢?
最重要的前提是积累。近十年来,我国生物技术处于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上,生物技术产业产值以每3年增长5倍的速度递增,生物医药企业更是在研发上的投入更是保持着15%以上的增速。在“十三五”规划期间,我国更是明确了生物技术创新转向目标,并为之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划与扶持政策,为新冠疫苗的研发积累了人才、技术等等资源,让我们得以快速响应疫情发展,开展研发工作。
其次,新冠疫苗的研发速度还受益于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优势制度,从人民利益的角度出发,在疫情爆发初期,我国果断拍板——全力研发新冠疫苗。并且,我国还同时推进五大疫苗技术路线,这样虽然比单一技术路线研发要花费更多的资金和资源,但为了让疫苗研发效率更高,让疫苗适合更多的人,我们还是选择了五路并进。
在研发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鼎力支持,各界科研力量互帮互助,只要是新冠疫苗的研发工作需要,一切都优先安排,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在举国之力的加持下,我们才能打出“战时节奏“。
此外,科研人员的付出,也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从我国决定研发疫苗那一刻起,无数科研人员扛起人民的期望,虽然有防护装备,但和病毒密切接触还是要冒着极大风险的,可是在民族大义面前,研发人员不计得失,在疫情的最前线加班加点的战斗,为了争分夺秒,甚至他们还减少进食、喝水,以节省在上厕所这项人类基本生理活动上花费的时间。
在这短短一年的研发过程中,有的人逆行赴汉,有的人舍身试药,还有的人永远的倒下了……
中国情结
中国新冠疫苗来之不易,但我们并没有囤积居奇。2020年5月18日,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总书记习近平宣布:“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担负性作出中国贡献。” 在新冠疫苗变成西方势力政治工具的背景下,中国此举无疑打破了全球疫苗接种不平衡的问题,给了发展中国家新的希望。
自新冠疫苗正式上市以来,我们积极履行承诺,今年10月26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署长罗照辉表示:我国已向106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了超过15亿剂新冠疫苗,外援新冠疫苗数目居世界之首。
中国为全球疫情控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引领了全球的抗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