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小学科学

《搭支架》评课 致远外国语小学 许丽敏

来源: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1-03-26

《搭支架》点评

 

致远外国语小学  许丽敏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指导学生探究不同形状的支架稳固程度不同,三角形结构稳固、结实、所用材料最少”;“其他形状结构可以在中间加上横梁,构成三角形,增加它的牢固程度”;“向学生渗透浅显的结构力学知识,使学生能够解释各种建筑结构的道理并了解三角形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本节课运用了“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探究活动”教学思路: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然后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交流汇报,得出结论。除此之外,学生表达、观察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提升科学素养,这远比空洞的说教来得强。我们提倡“先动脑,后动手”,对学生的思维的训练仍然不可忽视,科学探究离不开创新思维。

    本堂课重点:三角形支架的稳固性。谢老师课中的设计主要体现在一下几方面:

1、让学生在“做科学”中亲历科学

    科学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话“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重点不在于科学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多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老师向学生提供亲历科学探究的机会,抛出问题,如: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易变形的四边形支架变得稳定、牢固?引起他们对不同形状的物体的坚固程度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究与物体形状有关问题的探究欲望。学生在搭支架的过程中,小组协调,合理分工,动手动脑,想方法把自己组的支架搭好,完成不同形状的坚固程度的实验,同时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提升。

2、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提高科学素养

    不同形状的支架的稳固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比较具体的,像三角形支架,学生认为三角形比较稳固,这种支架就应该不容易变形。所以学生在预测几种不同形状支架的稳固性的时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带着这份预测,学生们在充满好奇的心理状态下,开始了实验。将实验一次次带进高潮,学生们在不断的否定着自己的预测,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中,同学们更新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大家的科学素养又一次得以提升。

3、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给孩子一个广阔的创新空间

   “吸管10根,可用线、大头针、橡皮泥连接(根据需要,可单独使用,也可组合使用)。搭建一个任意形状的模型,最高点要求能承载50克的钩码,高度越高越好。”通过挑战题这个环节发散学生思维,加深对本课理解;学生作品奇思妙想,五花八门,但都“有根有据”。虽然后面的操作时间有限,孩子们没能完成,但他们的设计意图、积极参与已十分明了,何尝不是一种好的现象的体现。

4、板书语言精练

 

 

    本节课值得商榷的地方:本人觉得在前面“三角形稳固性的认识”稍显冗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