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化“支架设计”环节,帮助学习目标有效达成
致远外国语小学 谢纯久
本课教学中要求将“三角形平面支架的稳固省材料”的结构特点,通过设计制作立体支架得以运用。设计支架是小组讨论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的环节。
按照原来的思路,让学生“先画(设计)后做”的逻辑来完成整个支架制作。虽然在《搭支架分工合作安排表》中将支架设计的要求降低为“如果是对称形状的支架,可以只画一面的结构即可”(由原来画立体图变为画平面图),但由于小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较低,虽然画图难度降低,但空间思维的难度一点没有降低。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此环节耽时较多。有鉴于此,采取何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指导办法帮助学生克艰攻难是我课后反思的重点。
我们回到题目,审问其难点:“吸管10根,可用线、大头针、橡皮泥连接(根据需要,可单独使用,也可组合使用)。搭建一个任意形状的立体支架模型,最高点要求能承载50克的钩码, 高度越高越好。”我认为有两点是必须要有老师的参与和帮助:一为设计画图,二为材料的计算分配。这两点又是互相关联的。讨论中,小组内学生的思维方法出现了碰撞。有的学生是由整体到局部,有的是从局部到整体,有的是走一步算一步没有明确的取向;有的就图论图,有的拿出吸管来比划交流。很显然,在此教师必须要有一个及时的帮助点拨。
首先是帮助学生去理。理出思路,理出大概的整体框架,然后是画,或者借助吸管材料进行比划也可以。理、画结合目的是让支架的框架形象大致在学生头脑中构建起来。
二是“算”。“算”的过程实际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使支架形象具体化。框架要几根吸管,架梁构建三角支撑加固大约要几根吸管,具体到此,动手做已然水到渠成。
但还有一个技术环节要让学生有所了解——“连”。“线、大头针、橡皮泥连接。根据需要,可单独使用,也可组合使用。”说明连接有多种方法,就有比较选择的问题。教师在此只是提示,具体如何连接,留待学生在制作实践时解决即可。
以上理、画、算、连的过程可以通过审题和实物支架模型的参考这两个教学过程达成。在教学中,教师没有将最重要的理和画的环节具体和细化,以致学生在制作实践中有盲目性。可知教学是应学施教,最好的教案应该是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