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小学科学

《纸》评课 晓庄一实小 柯欣

来源: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1-11-25

              由“借”到“创” 做巨人肩膀上的矮子

                                      南京晓庄学院第一实验小学 柯欣

早在12世纪,伯纳德(BernatdofChartres,中世纪的哲学家,著名的法国沙特尔学校的校长)就说过:“我们都像坐在巨人肩膀上的矮子。”这句话,如今还能在沙特尔市那著名的哥特式大教堂的窗户上找到。这次在指导程老师上公开课的过程中,我就深刻的体会到做好“巨人肩上的矮子”对于一名新教师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刚工作2个多月的新老师来说,对学生、对课程体系、对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都还没能有个整体的观念,甚至于现在所面临的教学现状与在学校时学习的理论都有一个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备课、试上、改课、定稿的过程中,新教师上课比老教师面临的困难要大得多,他们既需要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前概念,还需要学习如何组织教学,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探究活动,更重要的是掌控教学的节奏,合理的安排教学时间,更甚者是如何组织自己的语言,如何提问……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磨合的。

于是在确定了课题之后,我们经历了由“借”到“创”的过程,做了一次“巨人肩上的矮子”。从“借”教案,直接借用现成的教案来上课,试上后却发现由于两位施教者的教学风格不同导致一节课演绎下来“神形”俱灭;集体备课讨论后,对教案做了大幅的调整,“用”了大家的建议,觉得很多地方都科学了,上下有衔接了,教案也成熟了,可第二次试教后又因为很多不是施教者自己的“语言”,演绎的结果是“层次”不够清晰、组织教学不够有效。

在这样的情况下,针对新教师的具体情况,我们采取了“备”流程、“背”问题、“(拷)贝”评价过渡语的“三bei”方法:

一、“备”流程,形成课的“主干”

将一节课的主体活动整理成流程,把整节课的模块搞清楚,哪些是必须在课堂上呈现的,哪些的前后顺序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的,哪些是可以在最后时间多的时候补充的,哪些是最后时间少的时候可以去掉的……

这样,课的主干清楚了,教师对一节课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二、“背”问题,形成课的“枝叶”

每一个模块中都会有指导探究活动的内容和一些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这些引导语和问题既要学生能够明白,又要便于教师自己的表述。因此在对提问和引导语的设计上,我们花了很长的时间去磨合,在改动了很多次之后,形成了最后的提问文本。对于新教师而言,这些主要的问题是一定要“背”的,就像背书一样,把主要的问题背清楚,这样,到了课堂上说出来才能让学生明白你要他们干什么,观察什么,汇报什么。

课的“主干”上现在多了这些“枝叶”,就显得茂盛多了。

三、“(拷)贝”评价过渡语,让“课”上开满“花”

新教师与老教师相比,缺少的是临场经验和多年积累下来的课堂组织能力,这是需要时间的,没有办法速成,但是好在是借班上课,一般的学生都会给外来的老师一点“面子”,就是俗语说的“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于是在听老教师上课的时候,我特别要求程老师另外准备一张纸,专门记老教师评价学生的语言和过渡的语言,然后把这些语言“拷贝”到自己的课堂中。

这些“经验和智慧的结晶”用到了课堂中后,果然为课堂增色不少,明显让听课的老师觉得老道多了。

最后一次上课,是程老师面对全区教师的时候,无论是参与过集体备课的老师,还是第一次听课的老师,都对这节课的演绎表示了肯定。同时,我惊喜的发现,在这节课中,程老师有了自己的“创新”。

就这样,程老师经历了一个由“用”到“创”的过程,成功的做了一把“巨人肩上的矮子”,相信经过了这样的磨砺之后,她一定会慢慢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很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科学教师。

2011年12月6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