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综合实践活动起始课多元化主题研究”
沙龙研讨提纲
王少峰老师:介绍出席沙龙的老师,今天我们围绕“综合实践活动多元化研究”展开研讨,对今天的3节课进行深度解析。在听课的现场,我们老师对今天的活动,进行了很多的思考,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下面我们结合大家的问题选择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于第一节课:《探秘我们身边的蚂蚁》,教师在帮助学生的选题上的疑问和王惠芬老师交流一下。
1、如何引导学生筛选问题?
王老师回答
通读所有问题,大致了解;
重复的删除;
意思相近或交叉的引导学生合并;
对剩余的问题可以
追问学生:哪些问题你现在就能解答?
如:蚂蚁几条腿?这种浅显的问题就直接解决了。
蚂蚁靠什么生存?有学生回答靠食物。像这样指向不明确或者说范围太大的问题,可以接续追问:有了食物蚂蚁就一定能生存下去了吗?还有什么因素会影响它的生存呢?你到底想研究影响蚂蚁生存的哪个方面呢?引导学生将问题表述的更加清晰明确,如:蚂蚁适合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生存?
最后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引导表述清楚后可以继续保留。
2、网络上或图书上能查找到的问题,为什么都保留了下来?
王老师回答
这些筛选出的问题是符合学生心理需要的,是他们自己的问题。
三年级是起始年级,检索信息的能力也是需要培养的。
在上网或查阅书籍检索到相关信息的同时,学生是有很大收获的:知识角度,借鉴了前人的经验,丰富了自己的认知;情感角度,自己获得了答案,并与同学分享,有一种满足感成就感;能力角度,锻炼了自己上网检索信息等方面的能力。
在学生获得相关问题的信息后,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有质疑或验证的精神。
下节课学生交流时,可以结合实际,选择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做相关实验。带领学生逐步学会规范操作观察法、实验法。
周老师补充大意:从网上查找资料、或者通过图书和询问他人获得认知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途径,但不是本主题的主要任务,本课题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会观察,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在下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将关注学生思考以下的问题:1是选择恰当的问题设计实验;2是针对不同的问题设计不同的方案,或者是对相同的问题进行不同的方案设计。结合学生的习惯和能力进行第二次分组。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王少峰老师:三节课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上有一定的差异,例如:关于第二节课:《校园安全》,请问陈老师,
3、你为什么没有按照学生的兴趣分组,而是采用报数分组的方法?
陈老师回答: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分组可以按兴趣分组,本节课是随机分组,就是让学生和不同的人进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周老师补充大意:上课一开始就进行了报数分组,只是今天会场的局限,在平常的上课中还是根据教学的环节进行。
王少峰老师:那么关于第三节课:《QQ》,李华老师在分组方面又有了新的尝试?
4、你的这节课为什么没有分组?
李老师回答
通常情况下,分组的目的是为了从不同的渠道搜集信息,以便发现问题。在这个主题的研究上,我们希望学生不要过多的关注QQ本身的知识,而是要把研究的重点放在QQ与小学生的关系上,以便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QQ这一工具。我们这一主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身边同学们使用QQ的现状,以便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今天大家看到的是自然状态下的学习小组,在后面的研究环节中我们会根据研究需要来分组,如设计问卷环节,我们就需要来分小组合作。
王少峰老师:按照原来的研究,在上课结束时,你应该要求学生按小组进行研究,而陈莉老师
5、计划表上没有提到小组的人员分工,而是组织学生进行校园考察?
陈老师答:这是个从扶到放的过程,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实地调查也进行过,发现个别学生不会实地考察,有的小组实地考察流于形式。本次研究内容中有关于校园安全设施的研究,用实地考察的方式进行研究比较合适。下节课,我带领学生去考察校园安全设施,也是对学生实地考察方法的指导,以后学生在进行实地考察时,就不会出现盲目地走一走,瞧一瞧了。
王少峰老师:
6、作为专职教师和区学科带头人,你对多元化的研究有什么想法?
唐老师回答
我们一直在思考并着手尝试开启课的多元化的研究,这是由综合实践课课程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而且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作为指导教师,首先要具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开创多元化的开启课形式是教师创新精神的重要体现。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决定了开启课的形式不可能一成不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分为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教师在开发课程的时候具有较高的自主创新的空间,既可以进行指定领域内的内容整合,也可以整合非指定领域的活动内容。
从课程资源开发的角度来看,我们通常是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专项技能,我们还进行了一些方法技巧类的指导,学科拓展类的研究以及实践探索类的活动。这些我们通常以短线活动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专项指导。
由于学生年段的不同,课程目标的要求必定不同。那么同一个活动在开展时形式就会完全不同。各年级我们会侧重不同研究方法的指导,这也是开启课多元化产生的原因之一。总之,不仅开启课的形式可以多元化,分组的形式、指导的方式都应该多元化,这是教师创新精神的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源头。
周老师补充大意:今天集中展示起始课的三个不同形态的课型,我们是为了:1、激活教师的思维,从多维的角度理解课堂,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课程;2是在研究中我们不断的校正我们的教学行为,追寻符合需要的课堂,符合教师能接受的,符合实际需要的课堂模式;3是培养老师开发课程能力的需要,只有提供多样的、多元的课型,才能让教师不断的学习、模仿中鉴别和借鉴,从而能创造性的开发课程。
王少峰老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