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小学科学

9.27南湖三小听后感 新城小学 魏海婴

来源: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2-10-08

    9.27南湖三小听后感

   新城小学 魏海婴

 

    许晓春老师《声音的产生》一大亮点是运用多种不同的工具,帮助学生理解“振动产生声音”,较好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从上课开始用三种乐器引起学生的兴趣,到学生自主对橡皮筋和钢尺探究、师生共同合作探究,再到音叉的放大效应对于振动理解的提升,最后以新颖的解释鱼洗盆的原理做总结,在许老师的合理安排下,每样工具就像是神奇的小精灵,带着学生们层层深入,帮助学生理解“振动”与声音产生的关系,走进那个神秘的声音的世界,探索声音产生的奥秘。这样的设置,充分的考虑了四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由简到难,由 “扶”到“放”,循序渐进,设计连贯、衔接顺畅。

    许喆雯老师的课轻松自在,在与学生的对话中,许老师抓住机会及时点评,或从学生的回答中找出“破绽”予以辨析解释说明,或从中予以提升总结,这样的课堂学习是轻松和快乐的。在本节课上许老师现场做酸奶,让学生来提问的活动让我觉得很新颖、有意思。在这样的演示中让学生学习、提问,比直接播放视频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许老师在对学生的管理方式上比较简洁,也是让我受益的地方。

    李楠老师的《太阳钟》循序渐进。先介绍最古老的时间单位“天”,以天和太阳的关系,引出太阳钟(日晷)。由学生观察太阳钟的构造,以点带面,介绍其他形状的太阳钟和现代的太阳钟。在介绍台湾的现代日晷时采用新颖的小导游形式,并再次引导学生关注晷针、晷面,之后以太阳钟的原理作为小结和提升。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以较为简单的观察入手,并通过不同形式的重复指出晷针、晷面,让学生熟悉陌生的知识,相对而言较抽象的太阳钟的原理则放在小结的时候讲,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相比介绍日晷的制作方法,最后的实验设计更能让学生感兴趣,也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锻炼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