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小学科学

2012.10.18听后感 中华附小 徐玉芬

来源: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2-10-25

片区教研听后感

中华附小 徐玉芬

    本区10月18日在南湖二小举办了片区教研活动,依然是以科学概念为主题研究教学,此次为各位老师献课的是张秋原老师和肖澄老师,以下是我对这两节课的感想。

    首先是第一节课火山和地震,是张秋原老师的课,她刚工作不久,教态却淡定,谈吐自如,各部分内容都很清晰。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方面,需要再仔细斟酌,我觉得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是本课的难点,不能只用一段视频带过,学生需要亲自动手实验,体现这个过程,这样既增加了本课的趣味性,又很好地解决了难点。用鲜活的感观和实践体验来诠释科学概念比说教产生的意义更持久更深远。

    我听了肖澄老师的七色光收获颇多,与她之前上的暗盒里的电路相比,虽然在各个环节自然过渡上有所欠缺,但是趣味性增强了,各个实验设计新颖到位,让人耳目一新。站在学生的角度我更喜欢上七色光,寓教于乐,何乐不为。但是从教师角度去分析内容上过渡的逻辑性,有些老师产生了疑问,尤其是在七色光合成白光的实验上,直接由七色板来合成白色,即把色彩等同于光,在内容上对于学生来说是模糊的。

    本课是第二单元光与色彩这一大模块下的内容,首先光与色彩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色彩学上有光源色、环境色、固有色。简单来说色光包含在色彩里,同时色光也会影响物体的固有色。

    本课的教学流程是制造彩虹——旋转七彩陀螺——滤光实验,我觉得这种流程不是过渡语的问题,而是学习知识的顺序问题,学习新知识必须接近学生的前概念,只有首先理解了滤光实验,才能明白人眼看到的物体色彩和色光是息息相关的,才能明白受光物体所呈现的颜色,是固有色对光源的吸收和反射造成的最终结果,只有先让学生建立起色板和色光的联系,才能轻松地玩转七彩陀螺同时又能真正的理解七色板旋转合成白色,也就是合成了白光(日光),因此本课流程改成制造彩虹——滤光实验——旋转七彩陀螺更符合知识理解的逻辑顺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