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小学科学

4月11日 建邺玄武连片教研听课感 中华附小赵子仪

来源: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3-04-12

4月11日建邺玄武连片教研听课感

中华附小 赵子仪

  许淑俊老师本次授课课题是《我是怎样出生的》。据说,这是他参加最近一届创新杯赛课获一等奖的课例,这更增加了我的期待。看着课题,我想,一名男老师,与学生探讨这样的话题,会不会感到尴尬,又或者,能不能讲的清楚。随着课的展开,看着许老师淡定沉着的点拨,举重若轻的引导,我觉得,之前的担忧是多余的,一位富有经验的科学老师,他总是懂得将对教材的把握与自已的授课风格巧妙的融合起来,这样的课,不是生硬地推进教案,而是如行云流水般地与学生互动,四两拨千斤,化难为易。

    首先,对课堂资源的充分扩展与利用是这节课的亮点之一。“我是怎样出生的”这个问题,妈妈最有发言权。也许,有些孩子已朦朦胧胧的对此有了好奇,那么,就让母亲做他们的最好的启蒙老师。课前,许老师请孩子们回去了解自已出生时的身长、体重以及出生方式,让他们采访母亲,在妊娠期,她有哪些反应?在自已出生时,妈妈的情形如何?刚出生的自已是什么样的?而这正是妈妈最想告诉自已的孩子的。通过课上孩子们踊跃的叙述,不难看出,这样的采访让孩子们在课前就对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而事关自已,他们更感好奇,交流亦可以增进父母与孩子之前的感情。而许老师就从这个小小的调查访问入手,展开了本节课的教学,不得不说,这是教学导入部分一个自然地处理,也是巧妙地把家庭,家长作为重要的资源拉进了课堂,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让孩子们在感动中,在自豪中,在好奇中,投入了本课的学习。

    其次,师生间的互动非常的和谐生动。许舒俊老师并不是一位伶牙俐齿的女教师,我观察到,他在课堂上并没有对孩子的发言有让人印象深刻地精彩点评,更多时候,他会微笑地看着他们,耐心等他们说完,说的不对的孩子,他会一笑摸摸他们的脑袋,说的好的孩子,则是抓住他们发言中的一些关键词,将它复述出来,加以强调。我想起曾看过的某篇文章中描述了这样一种课堂现象,有时候老师给了某个发言的孩子一个高度评价,其余原本兴致勃勃举手的孩子却会在听到这些后,全部放下了手,其中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老师与孩子之间的互动经常涉及评价,我们强调评价的必要性,强调评价的高度,那么,在合理评价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合情?合乎大多数孩子的心理需求。在评价的时候,我们还应注意适度而为。只有让大部分的孩子在课堂上心理感到安全,获得满足,他们才会大着胆子与老师互动,创造出和谐生动的课堂。

    再次,多种教学方式的合理运用也是这节课成功的重要原因。这节课没有实验,却依然引人入胜。课上,许老师结合具体的教学环节,分段播放视频,在学生最疑惑最好奇的时候给他们形象的释疑;胎儿在母体的发育是本节课的知识点,为了帮孩子突破这一难点许老师设计了让学生排列各时期胚胎图、读精心编排的小资料、观看视频资料,利用多种形式帮助孩子掌握了相应知识,让孩子们学的既轻松又高效。为了让孩子获得亲身体验,他让每个孩子正面背上书包,做一些设计好的动作,说感受,于活动中体验母亲的艰辛,再适时引发母亲节、父亲节等相关话题,整节课环环相扣,真正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

    我想,如果许老师的课上能够即时播放一段采访班级中某个孩子母亲的视频,让这位妈妈现身说法,也许更能够引发孩子情感上的共鸣。

    李甜老师所授课题是《蜡烛的变化》。六年级的课程,由五年级的孩子来上,是有难度的。这是一节大密度的实验课,于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要完成实验,要实现探究,要理解科学概念,实在不易。李老师无疑是一位具有高超课堂掌控能力的老师,她对于实验教学的很多做法与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李老师很注重实验前的设计与预测。学生的实验,应该他们手脑结合运用的成果,而不应成为老师说,孩子做一般的牵线木偶。实验前的设计与预测之所以重要,因为他体现了孩子的思维过程与成果。可以这么说,每节科学课都有明暗两条线,学生的思维活动是暗线,它总是通过语言,通过动作,通过表情,表现出来,而一节课上,老师给予孩子多大的思维空间,如何引导他们的思维一步步深入探究,从而提升他们的思维水平,是值得我们研究与关注的。李老师在每次实验前都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进行这样的思维活动,体现了她培养学生形成探究式思维品格的科学教学理念。

    其次,实验前的指导简洁,有效。一节课要完成若干个实验,每个实验又是不一样的,有时候甚至是两个实验并行,如何完成实验前的指导,让孩子知道怎么做,提醒他们实验的注意事项是件繁琐的事,非常考验教师功力。课上,李老师在处理这些环节时驾轻就熟,往往两三句话,就切中要点,将学生最易出问题的地方指出来,或者结合学生的想法,点拨几句,帮助孩子梳理清楚过程与环节,实验后的交流环节,李老师利用表格汇总实验现象,让学生解读黑板上的那张总记录表,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内在规律,形成观点,过程流畅,效率高。

    最后,李老师在科学概念的深浅度的把握上是非常精确的。这节课,通过蜡烛的变化,让学生了解两种变化,一种是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另一种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对小学生来说,只需要认识到两种变化根本的不同是有没有产生新物质,不需要他们掌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这样的术语。我注意到,整节课上,李老师在表述中始终非常准确,并没有涉及那些让学生似懂非懂的更上位的科学概念,基于孩子在此年龄段应当掌握的程度进行教学,这也体现了她教学经验的丰富,以及对教材理解的到位与准确。

    这是两位风格迥异的老师所授的两节不同类型的科学课,但都让我有了很大收获。他们整体的教学设计以及课上大量教学细节让我深受启发,于我今后的教学受益匪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