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教研观摩的两节课都是六年级的偏化学实验的科学课,在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都相对较高。两位老师均以精心准备的多样材料,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后得出科学结论,有效的实现了学习目标。
第1节课,教师以“变色花”贯穿课堂的始终,提供白醋、柠檬水、洗衣粉水和小苏打水多样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借助紫甘蓝水进行纸花的红花绿叶的变色花尝试。整节课的教学设计精密,目标明确,教学指向性强,通过制作变色花,让学生在仔细观察、认真记录中自主发现同一类型的物质——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为了让学生清晰地知道紫甘蓝水对酸、碱性物质的指示作用,引导学生继续就制作的变色花进行改良,进一步巩固紫甘蓝水使酸性物质变红和使碱性物质变绿这一现象。在全班交流时,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发言,对不清晰的“颜色被洗掉”这一概念进行全班的演示实验证明,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知识网络。课堂的最后教师出示了自制的PH试纸,并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后也能够将所学应用到生活中,起到了良好的技能延伸作用!
第2节课,教师用丰富的材料帮助学生观察“蜡烛的变化”,课堂以经典的古诗文进行导入,将文学性与科学性融为一体,符合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用科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现象,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演示对蜡烛进行加热只发生形态和形状的变化并没有新物质产生,让学生分组进行蜡烛的切割和燃烧实验,攻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蜡烛燃烧后生成水、二氧化碳和新物质这一不可逆的化学变化,教师采取了逐一攻破的实验教学策略,有效的指向教学目标。为了帮助学生实验现象的观察,建议将标本瓶替换成塑料瓶。
本次学习的主体都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技能和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通过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在借助老师精心搭建的支架后自主探究得出科学结论,并有意识地将科学概念与课后自制材料或课前概念紧密联系,帮助学生建立科学与生活之间立体的网状结构,对于科学概念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