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中的“两次分组”
——由一节“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引起的思考
周洪妹 建邺区教师进修学校
小组合作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常用的学习方式。有效、合理的分组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在一次关于《独特的南京高淳话》综合实践活动起始课教研活动中,执教老师引导学生分组的教学环节引起了老师们的关注。
一、争议:成员“脚踏两只船”。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将“独特的高淳话”这一大主题提炼为词汇、民歌、历史、发音、地区差异、宣传高淳话六个小主题,最后教师就根据这六个小主题,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学生家庭地址,将全班同学分成六个小组。执教教师是一位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分组中他一方面尊重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又兼顾到学生的家庭住址,将住在同一个村的学生安排在一组,便于学生课外进行交流。分完组后,有几个学生对课堂上的分组不满意,有的是对所在组确定的小主题不感兴趣,有的是希望能多研究几个小主题。老师建议学生首先要顾全大局,服从小组决定的研究主题,其次,学生可以“脚踏两只船”或“脚踏多只船”,在完成本小组的研究任务的同时,也可以参加其他小组的研究活动。
在研讨过程中,大部分听课教师认可了这种分组方式。在目前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一般都是全班共同围绕一个大主题,大主题分解成若干小主题,再根据小主题分小组进行学习。也有老师提出建议,认为一开始要让学生全面收集资料,分小组不利于学生全面了解高淳话。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分小组有利于学生对感兴趣的某个小主题进行研究,但缺乏对大主题的整体研究,当各小组从不同的信息渠道去收集相关的素材时,小组之间缺乏内在的紧密的联系,小组只对本小组的研究内容感兴趣,在全班进行讨论交流时,他们不会倾听其他小组成员的汇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如何进行科学的分组,促进全班同学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研究活动呢?
二、借鉴: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分组方式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是一种具有一套完整理论与操作体系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有六个统一的步骤,一是确认社区中存在的公共政策问题;二是选择班级要研究的问题;三是收集班级所要研究问题的相关资料;四是制订班级行动方案;五是(向班级或社区)报告方案、接受听证;六是总结反思学习经验。在这六个步骤中,学生进行了两次分组。第一次分组发生在第三个步骤中,教师采取循环报数的方式,组织学生按照信息渠道进行分组,分成法官律师组、行政机关组、专家学者组、报社记者组、社区组、图书馆组、网络组。学生从不同的渠道围绕班级确定的问题收集资料。第二次分组则在第四个步骤中进行,在各小组交流过收集到的信息后,仍是按照循环报数的方式分成发现问题组、现有政策组、我们的建议组、我们的行动组四个小组,原来在不同信息渠道小组的同学经过第二次分组,重新进入新的小组,每个小组成员都共享资源,围绕本小组的任务制订相应的班级行动方案。
第一次分组,让学生从某一信息渠道全方面的收集信息;第二次分组,让通过不同信息渠道的收集信息的学生进入一组,共享信息,共同为一个任务一起进行信息分析、整理、加工,完成本小组的任务。
结合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分组方式,以“独特的高淳话”这个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为例,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两次分组。在课堂交流中,学生谈到走访本村老人、走访桠溪村老人、上网、图书馆等方面收集资料。那么学生的第一次分组就可以根据收集信息的渠道进行分组,让学生从形象的短语、有趣的俗语、高淳民歌、歇后语、高淳话的发音、高淳话的历史等方面收集资料,事实上,当学生走访老人或从其他途径收集信息时,可以同时获得各方面的信息。第二次分组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从词汇、民歌、历史、发音、地区差异等方面进行分组,学生对各个渠道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对感兴趣的小主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学生通过深入的研究,把宣传高淳话作为每个小组的一项任务,并思考如何宣传面临失传的高淳话,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和学生的生活、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 ,以及自己这么做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两次分组的方式,满足了学生对各个小主题的研究兴趣,解决了学生在顾全大局和个人兴趣的矛盾,同时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就不存在“脚踏两只船”或“脚踏多只船”的尴尬。
三、可行:两次分组带来探究活力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分组方式,给综合实践活动带来了新的启示,和一次分组的小组活动方式相比,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首先,学生围绕班级共同确定的大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分小组通过不同的途径全面、系统的收集资料,而不是割裂地获取信息。
第二、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在第二次的小组活动中,由于从不同渠道收集的信息存在差异,学生收集的信息需要互为补充,这种内在的联系,让学生之间的合作成为一种需要。
第三、扩大了伙伴资源。原来经过一次分组的学习方式,各小组在整个研究活动中基本上比较稳定,在较长的小组学习中,小组内部容易造成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局面,同时小组之间缺少交流,学生往往偏向于本小组研究的小主题,对其他小组的研究内容则不太关注,缺乏深刻的体验,对问题的研究不够全面。经过两次分组,学生之间具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