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张婉宇老师《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一课随感
有幸听了张婉宇老师的此节课,浅谈感想如下:
一、 紧扣兴趣点
张老师的导课很能吸引眼球,选择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开心农场》引入,一下子就抓住了所有孩子的心。我们知道,导课对于一节课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说,有时候一个精彩的导课就可以奠定一节课的基调。而孩子在课堂上的学习,如果能充分被调动,并促其内发的自我学习需要,往往会获得很好的效果,张老师创新的导课做到了,也是可以供我们大家一同借鉴的。
二、 提炼生活
科学的本质,是人类一直追求的,无论是科学家,还是我们老师、学生。我们在课堂上一起研究科学的真正意义,我想不正是求真,反哺生活吗?科学源于生活,并且要回归生活。张老师的课,从同学们生活中常见的吊兰讨论开,正是从生活出发,紧接着让孩子们充分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能够用茎繁殖的植物,继续引领着孩子们对生活进行科学的提炼、思考。这种从生活出发研究科学的方式,我想,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 重视思维
学生坐在课堂上的活动,其实就是一种思维活动的过程。大量信息的涌入,学生需要做的是在老师有序组织下,分析这些信息,处理这些信息,获得有效的信息分析结果。课上,张老师提供了大量非种子繁殖植物的实例,让学生进行辨析,重视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训练,教学内容不再是简单的授予,而是学生自我思维的碰撞和知识体系的合理建构,实际效果显见。
四、 点亮情感
课程改革推进近十年,三维目标已深入人心,关键是我们如何有效地实现之。张老师课做了很有创意的尝试,《神奇的“外衣”》环节着实有让人眼前一亮之感。清新的画面、美妙的乐曲,不仅是孩子们,更让在座听课的老师有一种美的享受。张老师让我们再一次体验到了,科学不是生硬、枯燥的,而是充满生机、有血有肉的。
总之,张老师带来的这节课,无疑是一节值得我们学习的好课,她在课中体现出的对新课程的理解,也是我们大家需要共同践行的。
许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