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道德与法治

10月20日品德四区联片活动评课

来源: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09-10-25

真实   灵动   丰盈

                                  南京市石鼓路小学  王文

今天,我有幸参加了秦淮、建邺、雨花、白下教研室共同举办的四区联片教研活动,聆听了三位教师为我们献上的三节精彩纷呈的品社课。来自秦淮和建邺的两位老师分别为我们执教了《金字塔下留个影》的一、二两课时,展示了一篇课文的完整教学,两节课的教学重点有所不同,缪青老师的这节课突出地理知识的人文性。将貌似孤立的自然地理问题与学生生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领会地理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体现了地理知识为品德发展服务的教学思想。赵媛老师将教材进行了有效整合,课内外相结合,开展了研究性学习,使课堂的信息量扩大,激发学生对埃及悠久文化历史的探索和学习。高玲老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其中,充分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体验,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生活,感受他人,升华自身的情感。这三节课让我看到了真实、灵动、丰盈的品德课堂,下面我将结合这几个关键词和各位老师一起分享我的收获。

 

一、教学设计因“学生生活”而更真实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是带着自己的认知走进课堂的。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感兴趣的问题当然也不相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第一节课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生活化的课堂,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调动自己的情感。现在的儿童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虽然三年级的孩子已知道父母疼爱自己,但不一定清楚父母究竟为自己的成长付出了多少心血。有的学生甚至已经习惯了父母的疼爱,不知道珍惜与感激。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在叙述中回味亲情,让学生借助联想、记忆等手段,将自身经历中值得珍视的内容提取了出来,进行回味、过滤和反思。优美的音乐、真实的故事,打开了学生尘封的记忆,唤起了对自己父母的回忆,感受到了浓浓亲情的关爱。整节课学生徜徉在浓浓的爱河之中,父母爱我们,我们也应该用实际行动来关爱父母。“不露痕迹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高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各种不同的教育情景,特别是课上老师深情并茂地讲述5.12事件中的感人故事,这种情感的迁移,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课堂中,学生能轻松愉快地亲自体验、参与活动,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办,也没有告诉学生方法,而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体验着这些过程与方法。

这节课还有一处设计比较好的地方是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付出真情。学生在课中动情,有马上要将所言付之行动的冲动,但学生的热情持续的时间不长。到了课末,教师把握契机,引导学生把已有的情感通过外显,再次获得深化体验。让学生了解父母有什么需要,并针对父母的需要设计的一项“爱心行动”方案,再落实到行动中。“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既是革命的道理,更是品德教育的法宝,因为,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绝不是在课堂里所能完成的,必须要回归到社会生活中去巩固和发展。如果把教师汇报变成小组汇报效果会更好。

听完这节课,我想的做多的一句话就是“养儿才知报娘恩”,我也是在自己有了孩子后才知道父母的不容易。三年级的孩子对父母的关爱认识还不够深刻,在他们心目中父母的疼爱成了一定的模式,下雨时倾斜的伞,生病时温暖的怀抱……,课堂上思维不够发散,其实父母为我们做的又何止这些。我在教学这节课时,安排了一周的课前观察计划,让学生利用一周时间观察并记录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事,课堂上学生进行交流,因为学生捕捉到了许多生活的细节,就能感受到父母对我们的爱渗透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小的地方。

 

二、课堂话题因“学生参与”而更灵动

 

不少教师总习惯地认为学生还是孩子,而没有想到他们同成人一样,也有情感交流、沟通的需要。其实在课堂上“津津乐道”的不应是老师,而应该是学生。我们应该更多地思考如何优化话题,让学生“滔滔不绝”。第二节课教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小资料的激趣导入,搜集汇报对金字塔的了解,知识竞赛,风光片的欣赏等,让孩子经历原生态的发现、探究过程,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在学生明白的地方,给他们一个平台、一点时间,让他们充分表达;在学生的思维处于混沌的时候,给他们一些点拨……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民主和谐,学生相互合作,探究质疑,课堂教学在激情探究、率真表达中不断推进……孩子们敢表达,敢思考,敢创新,这种主动参与的行为和积极对话的过程正是我们所期待的。我想只要我们给学生多一些参与的机会,多一点探究的空间,多一次满足需要的肯定,多一些个性宣扬的渠道,我们的课堂必然更加灵动。

在《埃及的金字塔》这部分的教学中,当教师讲解到“迄今为止,没有人知道四五千年前的人们是如何用重达10多吨的巨石建成金字塔的”以及介绍狮身人面像的历史故事时,教师并没有故意强调,埃及人是如何如何伟大,每个人都需要学习他们的精神和智慧!教师只要创造适当的情境、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学生会自然地受到触动,情感得以升华,会被古埃及人的智慧所折服,引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从而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

节课的信息量较大,如何根据教师的自身特点合理使用教材并超越教材呢?课堂上教师为我们呈现了比较好的教学理念。一、营造直观,化抽象为形象。课堂上教师安排了一段埃及风光片的欣赏,激发学生对埃及人文景观的研究兴趣。使学生对埃及的了解更加形象直观。二、积累资料,化独吟为共鸣。品德与社会的教材具有开放性,课程资源也丰富多样,网络、书籍、报刊等为我们快捷地获得大量信息提供了方便。有的品德课,学生因课前没有搜集资料,整堂课成了教师和极个别学生的对话课,其余学生都成了坐客。因此,积累资料以及如何去有效地交流内化资料,使学生在历史知识的认知上产生共鸣,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研究型学习,分四个研究主题学习金字塔的相关内容:金字塔的位置、演变历史、如何建造以及相关传说,在汇报交流和教师补充中加深对金字塔的了解。三、深入体验,化他知为己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产生深切的体悟,从而与历史产生认知共鸣,实现认识的内化,产生“情通”而“理达”的效果。四、增加想象,化被动为主动。对于金字塔的建造一直是众说纷纭,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合理的想象,还原历史,激发学生感知事物的内驱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节课让我反思一个问题,那就是教师的知识储备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基础,这样才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

 

三、教学内容因“学生需要”而更丰盈

 

缪青老师的课让我们看到了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如何上好地理型的品德课一直是我们教学中的困惑。这节课教师充分体现了地理知识人文性这一教学理念。地理知识里蕴含着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又蕴藏在知识当中,它们无法剥离。教师将地理知识回归了生活,融于了活动,学生就能体验到情感。在小学阶段,地理知识本身的学习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品德与社会性的发展,地理教学是为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服务的。

我觉得对学生来说,打好“能力”基础比打好知识基础更重要。地图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品社课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历史、地理等知识,并配备了大量的地图。因此,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是社会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学中教师强调看图,要求学生通过看图来学习知识,通过看图来解决问题。使学生形成看图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节课多次使用地图,我想结合几次地图的具体使用谈谈我的收获。

我们从三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到了六年级这种能力应该有所提高。这节课教师在指导看图上还是比较细致的。第一次使用地图时,老师让学生先学习后汇报,在交流中具体指导。一幅地图,蕴含着大量的信息,要想看懂它,从中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就要掌握一定的识图方法。方向标、图例和比例尺是组成地图的三要素。我们可以从地图的三要素等方面去教学生去看图。看图,首先要看标题,弄清这是一幅什么内容的地图;其次,要看清图例,看懂每个符号和每条线所代表的意思;再有,要看清图的颜色所代表的含义;最后,要清楚地图的方向标,我们在面对地图时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又东的规则来表示方向的,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可根据图上的指向标来确定方向,指向标的箭头一般指向北方,但也有特别标注的,因此,要看清图上的标识,弄清方向。只有做到了以上几点,才能从图中快速准确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这种能力的培养一定是循序渐进的,日积月累的,要靠学生自己内化的。

第二次使用地图是使用埃及的版图。老师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手找一找,填一填,画一画,涂一涂的方式加以巩固。让学生用笔描一描埃及版图的轮廓。在图中适当的位置填写埃及所濒临海洋的名称。在埃及境内找到尼罗河,描一描乘船顺尼罗河而下会来到什么海洋?在这节课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是在对地图信息的探索中进行学习的,从而培养了学生从地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能力的培养,是眼、脑、手多种感官的密切协作的结果,这样通过学生对照地图,自己查找相关知识,互相探讨,自主交流,把一堂课所学的知识在识图过程中进一步得到巩固,加深了对地理事物的印象,学生学习效果自然好。教师在学生交流中给予指导、点拨,上好这样的课对老师的要求很高,必须具备专业的地理、历史、人文素养,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准确、严密。课堂上教师巧妙地使用地图突破教学难点。当教室里出现两种声音时,老师让地图来说话,学生通过观察图例,发现埃及南高北低的特点,从而明白从尼罗河顺流而下到的是地中海。

在教学为什么说“埃及是尼罗河馈赠的厚礼”时,教师关注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先让学生轻声读一读P65页文字,划出你认为重要的地方,接着仔细看一看P65页地图,你有什么发现吗?最后用心读一读P65页《尼罗河:埃及的母亲河》诗歌,你感受到了什么?埃及在尼罗河下游、南高北低,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也决定着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学生尝试运用地图分析,就可以把原来较分散的关于某一区域的知识重新组合,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同时还可以避免走进死读书的死胡同,有助于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运用,也使学生不以取得现成的结论性知识为结果,在不断研究中逐步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了地图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载体作用。通过地图把课本中的知识有机的串在一起,有详有略,重点突出,脉络清晰,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强化了记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节课让我想到了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就是要把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学习去掌握,通过训练来形成能力。正所谓“地图会说话”,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运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识图,通过日常训练,提高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达到学会识图的目标。

今天的三节课上出了新意,让我们看到了教师们的智慧,看到了真实、灵动、丰盈的品德课堂,道德教育应该是“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去撼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去撞击另一个灵魂”。当我们为学生心扉打开一扇窗户,引领他们去享受生命成长的绚丽与灿烂时,儿童的德性才会在生活中萌芽,在课堂上飞扬。

以上是我从这几节课中的一些收获,不成熟的地方还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