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堂上如何化“知”为“行”
南湖第二小学 戴春晴
走在品德教学路上的我说起品德教学,真是几多欢喜几多愁!品德教学尤其是高年段的品德教学真的是挺难的。大量历史性的、地理性、科普类的题材出现在教材中,无疑对我们品德老师提出了高要求,高标准。面对孩子们你得心中有数,才能坦然面对孩子们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一滴水”“一桶水”的关系,在品德学科的教学中我真是太有感触了。
历史性的、地理性、科普类的题材于孩子的经历而言是欠缺的,不谈是知识的盲点,至少是他们的生活中关注不多,知晓较少的。如何能够让孩子们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学有所得,又可以兴致盎然,还能化“知”为“行”——是我们每一个品德老师的追求。
一、力求挖掘孩子的生活
教育家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如果仅仅就教材讲教材,照本宣科,对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一定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咱们在进行品德备课的时候,就应该时时考虑到孩子的生活 ,力求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唤醒孩子的生活,让他们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触摸历史,知晓地理。
《地球在“发低烧”》一课的教学中,我就特别欣赏朱老师的导入环节。
“天气越来越冷了,我们班的环保小组还走上街头去采访了呢。(出示照片)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采访感受吧。”
“我采访了一个70多岁的老爷爷,爷爷说:‘我们像你这样大的时候呀,河里的冰厚得可以在上面走呢,那像现在,冬天越来越暖喽。’”
“我采访的是一个阿姨,阿姨说:‘现在的四季不像以前那么分明了,听长辈们说以前夏天没有空调扇子刮刮就能过,可是你们想想现在的夏天要是没有空调,简直无法想象呀。’”
气候如此的反复无常,地球妈妈究竟怎么了?——在孩子的讨论中顺势引出“地球在‘发低烧’”的话题。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没有生硬地抛出“地球在‘发低烧’”这个话题,而是让孩子自己走上街头,在采访的过程中更为真切地感受到地球的气温正在升高。看着孩子采访时的认真劲儿,听着孩子讨论时的热烈劲儿,我们有理由相信,遵循品德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孩子们乐学、爱学。
二、发挥合作学习的效用
于多数孩子而言,历史的、地理的、科普方面的知识在他们的知识储备中或多或少有些欠缺。可是我们的品德课又要让孩子们明白这些知识点,硬塞给他们?让他们死记硬背?这些都不是切实可行的好办法,更不是孩子乐于接受的最佳路径。
那怎样让孩子习得知识,并且能还乐学知识?合作学习无疑是个妙招。“地球在‘发低烧’”体现在哪里?你能收集相关资料吗?——这是课前老师请孩子做的课前准备。
“地球在‘发低烧’”体现在哪里?请拿出自己的资料组内交流交流吧。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从孩子们兴奋的表情,倾听的神情上,我可以感受到此时孩子们交流的快乐。他们从自己的同伴那儿得到了更多。
“地球妈妈发低烧表现在……”
“地球妈妈发低烧表现在……”
“地球妈妈发低烧表现在……”
“交换一个苹果各得一个苹果,交换一个思想各得两个思想。”孩子们在享受着合作学习的快乐。
三、促进孩子化“知”为“行”
历史的、地理的、科普类的题材在孩子的世界里有些远离,如果只是把一个个死板的知识点教给孩子,那会让学生更加远离它们。而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相关内容以“散点”式呈现,重点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说到底,品德课还是一个导行的课程,孩子在课堂上习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他们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品社课中的相关教育内容只有走进孩子们的生命和心灵,才能体现其德育的功能。如何才能促进孩子化“知”为“行”呢?
在教学中,我们老师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让孩子们能够有切身的体验。
“二氧化碳增多是使得地球妈妈发低烧的一大原因,那就让我们行动起来,为地球妈妈退烧而努力吧!小组讨论金点子。”
“我们家外出的时候,我要建议爸爸少开私家车,多乘坐公共汽车。”
“我要养成随手关灯的良好习惯。”
“……”
孩子们各抒己见,在为地球妈妈退烧做着努力,我们相信:孩子们课上有这样的意识了,就一定会付诸到他的生活中去,就一定可以化“知”为“行”。因为人只有在笑中才会学会笑,在哭中才会学会哭,而孩子们在实际的、富有道德意义的生活体验中才能学会如何过一种道德的生活。
《品德与社会》教学总是指向现实,指向学生的心灵和思想世界的,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能够充分挖掘孩子的生活,让孩子在合作中、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习得知识,孩子们就会将习得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行为。我坚信:老师付出一份努力,孩子会还你一份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