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阳,柔风拂面,11月30日,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日子里,建邺区德法教师齐聚南师附中黄山路小学,开展主题为“关注儿童生活,精选生活案例,提升课堂实效”的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由我区德法教研员徐静老师组织,同时诚邀南京市学科带头人、浦口外国语学校的陈桂萍校长莅临指导。
首先,黄山路小学的吴珊老师执教二年级《我们小点儿声》一课。通过课前调查,引导儿童回顾校园生活,对比不同情境,使他们感受到安静和吵闹的好处与坏处。在合作交流中,通过演一演、评一评、试一试,商讨并践行小组讨论小点儿声的办法,强化“公共场所”这一概念,初步感受到在公共场所我们要心中有他人。选择典型的三个场景,使儿童深入感受到公共场所应当心中有他人,根据实际情况调节音量,才是舒服合适的。
接着,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的孔令沂老师执教六年级《我们受特殊保护》一课。
孔老师安排学生通过调查表向家长、邻居等人了解成年人眼中的未成年人有哪些特点,理解“特殊”的我们需要特殊的保护。从儿童的生活入手,精选案例,在共情之时引导儿童意识到法律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使其认识到不同年龄节点在法律上具有不同的意义。同时,年龄也是判断法律关系中是否享有相应的权利,是否需要承担相应义务或责任的依据,从而教导儿童树立法治意识。最后,引导学生反思,作为被关注、被保护的群体,我们小学生应该做些什么回馈社会。
接着,陈校长带来了主题为《精选生活案例,提升儿童法治意识》的讲座。陈校长先对两节课进行点评,肯定了两节课的可取之处,还提出了宝贵建议。陈校长在讲座中点明:案例具有独特的作用,让抽象的法律知识接地气。陈校长从以下六方面展开来详细指导:一、案例选择要凸显儿童立场;二、案例使用要解决重点难点;三、案例对话要激发儿童反思;四、案例价值要提升儿童生活智慧;六、案例要来源儿童真实生活。陈校长谈到“小学法治教育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主题案例,链接生活与课堂,融合认知与感受,整合知识与实践,促进学生围绕案例交流、讨论、反思、内省、表达,实现道德情感的认同,道德认知的巩固,道德品格的生成,以及法治思维、法治意识的自主成长。”
最后,我区道德与法治教研员徐静老师对本场活动进行总结,强调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一定要双线并行,关注道德教育的同时,也要渗透法治意识教育。
今日,暖阳沁人,我区的德法教师也会在这温暖而又接地气的教研中,越走越稳,越走越扎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