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评教——以核心素养的培育与评价助推教学方式的变革”
——建邺区道德与法治教学研讨活动在南湖二小举行
2022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强调了核心素养的培育,并首次提出通过对学生的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反馈,促进教师反思并改进教学,使教能更好地服务于学,努力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南京市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及指导意见》也指出要突出教学评一体化,注重以学评教。在德法学科探寻“金陵好课堂”样态的当下,如何利用教学评价来推动课堂教学的变革,成为了我区道德与法治教师一直在研究和思考的重要内容。
2023年12月7日上午,南京市南湖第二小学承办了以“以学评教——以核心素养的培育与评价助推教学方式的变革”为主题的建邺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活动。建邺区教师发展中心副校级领导、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徐静老师,南湖二小朱纯祥校长,以及建邺区各校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共同参与了此次活动。
本次活动由南湖二小陈巧遇老师主持,共分为课堂展示、讲座分享、现场交流三个环节。
第一节课,由南湖二小刘春语老师带来的四上第四单元《让生活多一些绿色》的单元主题教学。
刘老师以限塑行动作为课堂切入口,通过课前的限塑挑战,引导学生发现“知易行难”的问题,同时,也意识到这样的两难情境也助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可降解塑料、废水处理、海绵城市等资料的补充和探究,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习近平书记所说的“我们要高质量的发展,也要高水平的保护”。刘老师在课堂上也对中国在环境保护中所做的努力进行了补充,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的大国担当的同时,树立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担当精神,在生活中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实现知行合一。
第二节是由建邺实验小学分校的邱旭旭老师执教五年级上册第八课《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第二课时的教学。
邱老师创设了“为汉字文化节设计宣传海报”的主题情境,设计了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查找资料,并且通过看一看、猜一猜、连一连等多种方式,依托汉字小故事,了解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过程,由此加深对汉字的感情。在课上,通过小组交流、全班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意蕴隽永的汉字背后是中国人民的劳动智慧、思想观念和社会发展。学生结合知识储备,联系生活场景,分析汉字所蕴含的意义,在学习和实践中真正认识到:汉字经过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从而产生继承和发扬汉字文化的责任感。
精彩的课堂展示活动之后,是两场详解“教学评”新思路的讲座。
新城小学北校区的陈晓飞老师以《“变”与“不变”——创新形式助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为题,从单元主题教学和主题情境教学两个方面,为老师们深入解读了两节展示课的课堂教学中的探索与创新,也让老师们意识到: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助推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养成,我们可以设计富有创新性的教学形式,为正在摸索中前进的思政教师指明了方向。
南湖二小的陈蕾老师的讲座《 以过程性评价促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探索 》先阐述了“过程性评价”以及“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然后用举例子、做对比的方式,带着老师们一道追根溯源,明晰了突出过程性评价和追求教学评一致性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告诉我们听课、评课同样要具有“教学评一致性”的视角,这样才能收获教学经验,从而指导自己的教学。陈老师还结合了两节课的磨课经过和探索过程,向我们介绍了实施过程性评价的具体策略:①基于学情,循证道德经历;②搭建支架,激活道德内需;③多元主体,明晰道德评价;④助力实践,贯通道德场域,为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评价要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研活动的第三部分,建邺区教师发展中心道德与法治教研员徐静老师针对今天的教学做了详细的点评,充分肯定了两位上课的年轻老师。同时,徐老师也向在场的老师提出了“思考题”,让老师们聚焦主题,联系教学实际展开讨论。老师们踊跃发言,积极表达个人观点,教研氛围热烈。
精彩的分享,思想的碰撞,精准的引领……教而有研则深,研而有悟则进。此次教研活动,不仅为各位老师提供了教学设计的新思路,更指向了课程实施的更高追求。相信在新课标和新的评价标准的指引下,我们德法好课的样态会越来越明晰;也相信在今后的德法学科教学中,我区教师们会以更加清晰的教学方向、更加坚实的步伐和更加向上的进取精神砥砺前行,在教学路上且行且思,共谱新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