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云淡,秋风不燥。10月21日,建邺区第五盟区全体历史教师齐聚中华上新河中学,围绕“核心任务的精准确立与达成”,展开本学期第二次盟区教研活动。本次活动共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两节观摩课,第二环节是课例研讨。
第一节课是来自南京市致远初级中学的葛名威老师开设的九年级《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法国大革命的历程以及拿破仑帝国的兴衰,时间跨度较长,内容较多。葛老师在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以启蒙运动的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的形成、实践、传播为主线,勾勒出法国大革命波澜壮阔的历程。在本节课中,葛老师通过丰富的图片、材料营造历史情境,带领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革命爆发的时代背景、革命中的艰难历程、辩证客观地评价拿破仑帝国的历史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通过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共设计了六个核心问题来引领学生的学习思路。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法国革命为什么享有大革命的美称?”学生结合三则材料逐步分析出法国革命的三个特点:彻底、广泛、深远。在小结环节,通过边回顾边板书的形式,再次梳理了本节课的基本脉络,点明了启蒙运动、《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拿破仑对外扩张之间的内在联系。整节课学生对核心任务的达成度较高。
第二节课是中华上新河中学的段思宇老师开设的七年级《秦统一中国》一课。在导入部分,段老师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带领学生一起回顾了之前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然后一起分析了第三单元的单元目录和综述,找出了本单元的主要朝代和时代主题,充分落实了大单元教学的视野。在新课的导入环节,段老师用了李白的诗歌来启发学生产生思考“秦王是谁?”“扫六合”指什么?为什么最后由秦完成“扫六合”的历史使命?紧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春秋到战国再到秦朝的形势图,启发学生去梳理秦朝建立的过程,并设身处地地思考秦完成统一的历史意义有哪些?之后再次回到《秦朝疆域图》,引导学生对秦朝的疆域、地方管理制度、重大工程等内容进行探究活动,逐步过渡到第二子目“秦巩固统一的措施”,通过师生互动问答,学生充分理解了各项措施的历史作用。最后,段老师对本课进行了总结,点明了主题“一个时代要解决一个时代所面临的时代命题”,秦朝的历史地位在于完成了统一,并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本节课充分展示了新任职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两节课后,老师们对两节课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大家都认为两位老师对课标的理解和把握是精准的,对教材的分析和整合是充分的。两节课教学立意明确、教学过程清晰,做到了核心任务的精准化、明晰化、可视化。同时,老师们也对两节课提出了许多改进建议。九年级的课通过时间轴梳理了革命历程,是否可以更加大胆地删除部分史实内容的介绍,以凸显核心内容《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同时为最后“法国革命为什么享有大革命的美誉?”留出充分的小组研讨时间。其次,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逻辑严密、思维性强,不同的学校在授课时还要关注学情差异。七年级的课是否可以在激发学生历史想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更多地从史料、从考古发现的角度去设计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其次。在对比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历史作用时,不能简单地将分封制的影响归结为导致了分裂割据,而是要引导学生历史地看待一个制度,充分认识到分封制在一定时期内对巩固周王朝的统治、扩大疆域范围起到过重要作用。但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国的发展和周王室的衰微,这一制度已经不能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了,所以战国时一些诸侯国如秦国就改变了地方管理制度,最后再点明秦朝郡县制的历史意义。以此来培养学生用延续和变迁的历史眼光来看问题。
活动最后,盟区首席教师葛名威老师做了活动总结,并希望老师们在平常的教学中更加深入地、细致地研读课程标准、精读教材,不断提升历史课堂品质,让历史课堂充满历史味、探究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