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天朗气清,惠风和畅。9月29日上午,建邺区第五盟区历史学科全体教师汇聚南京市致远初级中学润吾图书馆,在首席教师葛名威老师的主持下,开展了“基于新课标理念 探索大单元教学”盟区集体备课活动。中华中学上新河初中李姗老师和段思宇老师、南师附中邺城路初中戴学敏老师、致远初级中学陶丽老师聚焦“如何准确提炼单元主题?如何在课时教学中体现大单元视野?”进行了同课异构的主备分享。
七年级同课异备的课题是《秦统一中国》。李老师从国家认同的角度出发,指出“秦汉时期,随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巩固,大一统思想成为儒家思想的新内涵并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和认同,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由此确定主问题为“概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过程“。并设计四个子问题“秦国如何完成统一?秦朝如何建立国家制度?秦朝如何巩固统一?如何理解国家统一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中通过文物解读拉近学生与历史现场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通过“说一说:观察地图话统一”“画一画:绘制秦朝中央集群制度示意图”“想一想:巩固统一措施的影响?”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通过史料分析,帮助学生站在整个中国历史发展走向的高度理解“秦朝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戴老师在对版块主线、单元结构、课时内容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本课的主问题“如何通过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理解其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中以跪射俑这一虚拟人物,带领学生一起见证秦朝建立和巩固的历程。通过对单元综述的梳理,将秦朝巩固统一的举措先后放在秦汉大一统时期、中国古代史两个维度下,理解秦朝在中国古代史中的重要历史地位,体现了大单元的视野。
八年级同课异备的课题是《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段老师将本课的主问题设定为“如何认识《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以一张义和团老照片切入,设计三个核心活动“观察《时局图》和义和团揭帖,分析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地位”“观察历史地图,用时间轴梳理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讨论《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看中国民族危机的加剧”。最后利用时间轴回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和各阶级救亡图存之路,将本课放入到中国近代史的主线中,帮助学生理解义和团运动和《辛丑条约》的重要地位。陶老师将本课的主问题设定为“如何理解20世纪初中华民族的危机全面加深?”以《时局图》《戊戌政变漫画》导入,设计了三个核心活动“民族危机中反抗----义和团运动”“列强肆虐助危机----八国联军侵华”“ 全面危机引深思----《辛丑条约》的签订”,以丰富的历史图片和史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突破主问题。在小结部分,回顾了近代中国人民的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并提出问题“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为下一单元的学习做了铺垫。
参加集备的每位老师结合四个主备的内容进行了热烈交流。江心洲中学曹斌老师指出新课标表述的变化,要求一线教师试着用问题串的形式来带领学生思考,在课时学习活动结束后带领学生利用好课本目录,这是很重要的。中华中学上新河初中曾国栋老师提出,课时主问题的提出之前,首先需要准确把握好单元目标,然后再去分解除每节课的课时核心目标。中华中学上新河初中吴冬梅老师指出“大单元”其实并不陌生,其实就是希望老师们带着整体观去教,学生带着整体观去学。
最后,盟区首席葛名威老师对四位老师的精心备课做了高度评价,并分享了对大单元教学的理解。如何比较准确地提炼出课时主问题?葛老师提出四步走的建议:1.研读课标内容要求,确定重点难点;2.研读教材单元结构,确定本课地位;3.划分本课知识类型,确定教育价值;4.以规范的形式进行问题表述。如何在课时中体现大单元视野?葛老师指出可以研读“教学提示”,扣住版块主线,同时建议在问题链的设计、适切的图示展示、单元综述的分析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深度备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