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中学历史

孙中山三民主义教学案例

来源: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09-08-28

第四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必修3

1课 孙中山三民主义

(章新扬)

一、教学内容分析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20世纪初资产阶级的政治民主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并在推翻清王朝和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20世纪百年变迁中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嬗变的开始。要通过学习看到思想的力量。

本课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孙中山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提出及影响、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及影响。本课内容一方面表明三民主义的内容在不断充实和发展;另一方面反映出先进中国人的救国探索不断深入;同时还反映出孙中山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具有崇高的人格品质。由于内容理论性较强,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与孙中山有关的文字与影视资料比较丰富这一优势,适当补充有关材料,增强学生对孙中山革命活动的感性了解,为深化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民族主义、民生主义、民权主义的基本内容,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的内容及意义,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特点和意义;理解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和辛亥革命的意义,以及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异同点。

过程与方法:可以通过阅读大量的史料、观看有关影片等培养大家归纳概括的能力,以及对史料的分析能力;通过对新旧三民主义以及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比较,培养大家对历史问题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民主义是当时最进步的思想,但却不能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这说明三民主义具有一定的额局限性,它所提倡的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孙中山及时地将其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说明孙中山具有适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的高贵品质。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临时约法》的内容

难点: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谈话法、讨论法、讲述法

学生学法:史料分析法、比较法、问题探究法

(四)教学资源:课本、教辅书——《导与练》、Powerpoint课件

(五)板书设计

第1课 孙中山三民主义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时代呼唤革命的理论

2.提出——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提出标志:1905年,《民报·发刊词》)

3.三民主义的内容及评价

二、从思想论战到“临时约法”

1.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三个要不要)

2.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实践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的原因

2.提出: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

3.新旧三民主义的不同

4.新三民主义的影响及评价

四、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提出了许多救国主张。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但他们都不主张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封建统治,而封建统治的腐朽是导致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源,因此,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社会实践都以失败而告终。

历史的发展证明,要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创立革命理论,并在它的指导下用暴力推翻封建统治。这一历史任务的承担者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讲授新课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时代呼唤革命的理论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三民主义为什么会在20世纪初的中国应运而生?(引导学生再忆再现有关的历史知识和重要结论,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创立革命的理论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

(1)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为挽救民族危亡,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不同的救国主张,但都是想在维护和基本保持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所以均以失败告终。

(3)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发生了转化:孙中山曾经希望通过改革来挽救中国,但上书失败使孙中山认清了清政府的本质,走上了暴力推翻其反动统治的道路。

(4)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大大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由此,可以看出创立革命的理论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

2.提出——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邓小平曾经指出:“中国从鸦片战争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成为了世界著名的‘东亚病夫’,我国有识之士包括孙中山都在寻求中国的出路。”

(1)孙中山早年曾在英美及英国统治下的香港学习,非常痛恨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清政府的卖国政策。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这时,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开始活跃在政治舞台上。1894年,孙中山在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下,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改革纲领,但是遭到了李鸿章的冷遇。从此,孙中山放弃了改良思想和行医职业,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2)1894年,孙中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最早方案。

(3)1895年,兴中会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起义未发动就被镇压。孙中山流亡海外,后经日本去欧美进行考察。考察期间,他一方面攻读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一方面考察西方社会政治,大大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4)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组建中国同盟会,明确提出同盟会的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5)同年10月,他在《民报发刊词》上将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这就标志三民主义的思想正式提出。

引导学生阅读61页的“学思之窗”,并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解题关键: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理论的来源,并明确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目的。

思路引领:防止欧美革命弊端在中国的出现;完成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任务。

答案提示: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为了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并防止资本主义带来的贫富分化和对立,避免出现欧美革命带来的社会弊端。

正是由于孙中山先生具有伟大的革命追求,丰富的革命实践,以及对欧美革命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因而能创立出革命的理论。

3.三民主义的内容及评价

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掌握有关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做出明确的阐释。

民族主义的基本内容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面对中国人在西方列强侵略面前所表现出的浑浑噩噩、萎靡不振的状况,孙中山将民族问题作为三民主义的首要问题提出来,确立了近代思想文化运动的更高的奋斗目标。民族主义将推翻清王朝,同建立统一民族国家及共和制度相结合,因而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挽救民族危亡的新内容和新含义。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在革命派看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由于中国的积弱,只要推翻清政府使中国振作起来,帝国主义各国就会与中国平等相待,并且可能会赞助中国革命,甚至幻想以承认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和特权,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和承认,这不能不说是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表现。

以“创立民国”为内涵的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学说的核心部分,其基本含义就是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民权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愿望,对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起了推动作用。但是,民权主义的矛头指向皇帝和封建贵族,并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整个统治阶级来反对,反而对汉族地主阶级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就为汉族的旧官僚、地主、军阀混入革命阵营以可乘之机。

以“平均地权”为核心内容的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是他的“社会革命”纲领。孙中山认为,在民族、民权革命成功之后,实行民生主义,就可以“思患预防”西方社会的弊端。通过平均地权实现土地国有,是孙中山设计的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这一方案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它不能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斗争自然也就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分组讨论:

问题一:为什么说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问题二:三民主义有哪些进步性,又有什么局限性?其局限性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应该怎样评价三民主义,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进步性,它涉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二是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是由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三民主义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最进步的思想,它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请同学思考到底产生了哪些社会影响?

二、从思想论战到“临时约法”

1.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提出问题,如:论战的双方、论战的原因、论战的焦点问题、论战的影响各是什么?

(1)原因: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成为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潮流;流亡海外的康有为等改良派站在维护清朝专制统治的立场上,成为保皇派,对革命进行攻击,阻碍了革命的发展,这必然引起革命派的反击。从1905年到1907年,资产阶级的革命派和保皇派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阵地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2)内容: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3)评价:通过论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是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2.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实践

(1)成果

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中国的民主进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12日,清朝统治寿终正寝,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实践取得的最大成果。

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孙中山领导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包括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

(2)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而斗争

辛亥革命并没有真正完成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别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也被袁世凯窃取。孙中山为了维护辛亥革命的果实,开始了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他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结果都是以失败而告终。这使孙中山逐渐觉悟到过去的办法行不通了,为救国必须寻找新的途径,新的力量。

三民主义指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具有与时俱进精神的孙中山先生为了推动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将旧三民主义进行发展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的原因

①维护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

②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③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④孙中山本身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精神

2.提出: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3.新旧三民主义的不同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在此基础上讨论:新三民主义比旧三民主义增加了哪些内容?这些新的内容反映出孙中山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国民一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

4.影响: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它的提出,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形成了以北伐战争为主要标志的大革命高潮的迅速到来。

5.评价: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但是,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6.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二者的若干基本原则一致,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精神,这同中共的最低革命纲领是基本一致的。

区别: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利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民主革命阶段之后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阶段,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革命纲领。可以看出,共产党的革命纲领具有人民性和革命的彻底性,目标更为远大。而新三民主义在理论和纲领上还没有超脱资产阶级范畴。这些不同是由各自的阶级立场决定的。

课堂小结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本课内容涉及到孙中山先生一生中两次重要的转变,你知道是哪两次吗?

(2)孙中山先生的这两次转变说明了什么?

(3)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我们应向孙中山先生学习什么?

五、教学反思

本课在具体上课的过程中,节奏的把握并不是很好,有的知识点的讲解显得有点拖沓,应该更加精练明确。内容的把握上应该更加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有的基本知识点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这样或许比完全由老师灌输的效果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