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正常进度,第8周应该学到“秦王扫六合”,在教研活动时,听过的“秦王扫六合”公开课也较多,要上出新的亮点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接到这个任务后,我颇为烦恼。我们初一历史备课组在集体备课时,孙燕老师提出她原来就是上过这节公开课的,愿意把她的课件给我作参考。张老师提出了很多独到性的见解,比如导入可用秦始皇称帝的视频,秦始皇消灭的不仅是六国,还包括周王室。秦统一后为什么不实行分封制等等。教研组长朱桂芳老师参加我们的备课活动时,提出不妨打破常规,把“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作为秦始皇完成统一的延续。
我听了各位老师的意见,综合自己的考虑,把本课内容分为两块,分别是“统一天下”和“巩固统一”,我还另给这两个内容取了副标题“舍我其谁”和“成就霸业”。重点应该是后面“巩固统一”措施上,而难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突破,我打算采用学生表演小品剧、回答问题,结合教师的讲解完成。如何把课堂和学生的历史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这应是我这节课的亮点,我考虑了很久,除了小品剧,还可以用实物、学生的手抄报、学生的讲述以及做的PPT等多种形式来呈现。
我在课前做了一些小调查,学生有关秦始皇的课外阅读书籍还是比较多的,集思广益后,我还做了个秦始皇的课外阅读书籍推荐,贴在教室图书角的上方墙壁,供大家参考,这样在指导学生做课外阅读方面能更加有的放矢。
经过几天的构思后,我的思路基本成型。用《秦始皇》电视剧的片头曲,也就是李白《古风·其三》的前12句导入。这首歌气势磅礴,对秦始皇赞赏有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部分“统一天下”,我简单介绍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并用史料分析秦始皇为什么能够统一天下。接着讲“秦统一天下的步伐并未因秦朝的建立而结束,南方和北方依然受到少数民族的侵扰”,继而讲述“开发南疆和北筑长城”,这也是秦帝国领土扩大和建立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但是在第一次试讲时,我发现这一板块用了二十分钟。因为讲长城时,还带到今天我们所见的明长城,同时请学生分析了今天长城对我们的重要意义。试讲结束后,我自己觉得很有必要调整,朱桂芳老师也觉得把“开发南疆和北筑长城”这一子目放在后面讲更好,因为它不仅是完成统一的过程,更是巩固统一的措施。
第二板块“巩固统一”中的政治措施——小品剧,我琢磨了很久,希望这个剧本适合初一学生的年龄特征,同时也能用简单的语言展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能让学生从表演中领悟到中央三个官职的明确分工以及皇帝集一切军政大权于一身。学生在表演时,投影则展示几个问题,让同学们带着问题观看表演,这样效果会更好。学生表演完后,我自己再根据“秦朝行政机构示意图”讲述“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概念,以及它对秦朝和后世的影响。秦始皇巩固统一的经济和文化措施,我则让学生展示了他们做的手抄报。学生在根据他们的课外阅读做手抄报时,非常好的展示了秦始皇在经济和文化上的措施,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秦始皇在思想上的措施“焚书坑儒”,我本来用了一段2分钟的视频,试讲后朱老师觉得不用视频也可以,后来班级再上时,我也觉得不用视频也可以讲得很透彻,主要是讲述焚书坑儒对秦朝和后世的影响,而消极影响是主要的。军事上的措施因为有之前的铺垫,所以讲得也比较顺。
最后讲秦朝疆域时,我原打算请同学根据课本P59和P60页的地图,到黑板前面做个简单的秦朝疆域示意图,也就是教学生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通过自己的制作示意图,比简单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但政史上课时,时间较紧,这个环节就省略了,改成了学生到投影前面来指。
结束语我用的是悬念法。“秦朝一度非常强大,但为什么这个强大的王朝仅仅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呢?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课中找到答案。” 试讲后,我把板书内容修改为“完成统一”和“巩固统一”两块,这样更清楚、更直观。
试讲时我的课堂总结方法是直接用诗歌形式,朱老师给了我建议,先请同学自己来回顾“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来总结,然后再打出历史诗歌帮助同学记忆。但是正式上课时,也没有来得及呈现历史歌谣,不过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来看,学生掌握的还是不错的,基本都能答上来,还有一个同学还总结了秦始皇积极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对后世产生的积极影响以及对焚书坑儒对后世的消极影响。
最后3分钟留给同学们做本节课的思维导图,课前已告诉学生做思维导图的基本方法,不限形式,由于时间有限,同学们没有来得及做完。但是很多同学都完成了轮廓,有同学画了一课大树,也有同学花了一朵花,还有同学用图表的形式,都很漂亮。所以我请同学们课后接着做完。
我们组的老师给了我很多指导意见,朱老师不仅在课前构思给我意见,而且在试讲后在细节上给了我很多指导,包括板书、给学生材料的呈现方式、有些对初一学生比较难理解的意义和词句打在投影上或在黑板上写等等。朱老师还专门调课抽出时间帮我录课。张振超老师建议通过小品剧,还可以把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挖得更深入。孙燕老师建议在语言上还要再精炼等等。在这里,一并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