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着新世纪的春风,新课程改革又历时十年。南京市初中思想品德学科顺势而上,十年一路走来,“体验式教学”日益精进。这几年,南京市初中思想品德学科“体验式教学”不仅在课堂上追求“能力立意”的课堂,而且在中考评价中追求“能力立意”的评价方式。回首2011年中考备考,“亮点”很多,这其间就有2011年南京市白下区《思想品德》学科九年级模拟测试第27题,值得我们思考和遐想。
【试题呈现】
27.(11分)阅读漫画与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二:小玲妈妈在超市购买了一袋面包,回家后竟然发现生产日期的标签后竟然还贴有一个生产日期标签,揭开后发现,面包早已过了有效期,小玲妈妈很气愤,纠集了小区认识的大爷大妈堵住超市大门,要求讨个说法。 |
(1)辨证地分析问题,就是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既看到事物的积极或正确的一面,又看到事物可能存在的消极或错误的一面。材料一漫画中两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因此得出的结论也不同。请根据漫画,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填空。(5分)
甲关注的是:中国要发展,必须要坚持 基本国策;引进外资有利于
。他没有认识到在积极敞开国门的同时还要注意维护国家安全。
乙关注的是:不能把 和 对立起来,国外投资如果对环境具有重大污染,则不利于 。
(2)运用辩证的方法,简要分析材料二中小玲妈妈的行为。(6分)
【参考答案】
(1)甲关注的是:对外开放、加快我国经济建设。乙关注的是:环境保护、经济建设、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
(2)①小林妈妈对超市售卖过期面包的行为感到气愤,是富有正义感的表现;上门要求讨个说法,体现了她具有权利意识。(材料2分,观点2分)②但是,小林妈妈纠集大爷大妈堵住超市大门,是没有依法维权的表现,没有通过正当、合法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利,也是缺乏义务观念的表现。(材料1分,观点1分)
拿到这道试题,很多老师都拍手称快赞叹不已,这是有根据的:
1. 试题气氛活,有趣有思想,创设了一个让学生“舞动”的氛围。一个漫画不仅仅是三个主人公的对话,更向学生展现了一个情境;一则购物的经历不仅仅展现了普通百姓真实的购物故事,更增强了学生的成长体验。真实的情境、真实的体验和多样的展现材料(既有文字又有漫画,图文并茂)汇集在一起,试题的“趣味性”就这样如约而至,学生“舞动”的氛围也由此开启了……
更重要的是试题本身散发的“思想”的光芒激发学生的思维,作为模拟题,它将更好的引导学生在考试之后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思品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学科思维。
这道试题从解释什么是辨证思维——“辨证地分析问题,就是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既看到事物的积极或正确的一面,又看到事物可能存在的消极或错误的一面”开始,在学生感受这种思维的过程中(填空的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自发的运用这一思维,这就是这道试题的“思想性”的光芒。
风吹树林,迷人的不仅是树影婆娑,更有“此树推彼树”的呼应,这就像“趣味性”和“思想性”的互相推动一样。如果说,“趣味性”让学生“激动”,那么,这道试题本身的“思想性”将在更深更广的范围内“推动”学生的知识认知、思维认知和思想认知,而这种“推动力”无疑增加了这道题独特的试题魅力。
2. 考查思维活,有效有生命,提供了一种让学生“心动”的机会。漫画中两个主人公之间面红耳赤的争论似乎是在大声的告诉学生双方谁都有真实“能立住脚”的理由,这在试题中的填空中得到了真实的印证。
但试题没有到此为止,而选择了在真实的基础上向前再迈进一步——通过设问和填空让学生更加清晰的明确辩证思维的存在,随后的就是另一个有深度的问题设问,要求学生运用如上的思维来解决生活中真实的困惑……整个试题“思维的火花”迸溅如光:既有“学习—思考—运用”的学习过程思维,又有“融入社会世界—提升道德生活—贴近学生,走进心灵—体现生命性”的成长思维。
山色迷人,不仅仅是可以登高望远的风景,更有坚如磐石的大地之恋。就像试题在“思维”对“成长”的依恋一样,这种走进学生成长生命力的“心动”机会,既能达成知识考查的试题有效性,更能体现对学生成长的试题“生命性”要求。
3. 所用知识活,有根有立意,搭建了一座让学生“灵动”的平台。我们倡导考试评价既要钻进教材,又要跳出教材;既要为每个学生创造机会,又要重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思想素质的提高。作为考试评价的试题,如果不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就是无根的考查。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样可怕。很显然,这道试题在考查基础知识上做到了“有根”,而且这个“根”因为与漫画、与学生真实的成长环境相系,在考查“对外开放;加快我国经济建设;环境保护;经济建设;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正义感;权利意识;依法维权”等考点上既涉及范围广(道德、法律和国情都有涉及)又更加灵活,从而达到了知识考查“灵动”的境界。
这道试题将“辩证”这一科学认识世界的学科态度和科学认识世界的知识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达成了“走进知识世界—理解知识生活—钻进教材,超越教材—体现科学性”的境界,符合了科学命题的规范,达成了知识和立意双重有效性的对接。让学生在做完试题的基础上有思考,有成长。
水流无声,但所往之处生机勃勃,带来春色盎然。这就像更难能可贵的“立意”一样,这道试题将知识和思维的成功对接,让知识的考查更多彩,让思维的拓展更灵活,从而达成了知识和思维考查的双重灵动。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在教育中,如果牺牲一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时间来培养和保护学生对学习、探索、创造的兴趣、爱好、热爱,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学生自己定会把这些失去的“知识”加倍地找回来……”
试题的舞动、心动和灵动带来了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方式的变化:“能力立意的考试”呼唤“能力立意的课堂教学”,而“能力立意”要求我们主动的构建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从学习思维,模仿思维开始,最后运用思维。
树林舞动有天籁,山水相连有清音。山、水和林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而舞动之林、心动之山和灵动之水不仅给这幅画卷带来了“生趣”,更是增加了这幅画卷的美。于是,转身回眸,这才明白,美丽的试题和美丽的课堂教学又是一样的——舞动要如“林”:不如林,不能“推动”;心动要如“山”:不如山,不能“坚定”;灵动要如“水”:不如水,不能“曲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