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下午,区中学道德与法治盟区教研活动在建邺初级中学举行,建邺区道德与法治学科第一盟区教师齐聚会议室参加了教学研讨。此次教学研讨的主题是阅读与分享。老师们分享了《静悄悄的革命》阅读收获,研讨氛围浓烈。
首先由建邺初级中学唐金龙老师进行分享,他分享的主题是《合作与倾听,打造更美课堂》。书中的学习共同体理念在唐老师的理解不仅仅是学生、老师、学校、家庭、社区等,也包括我们学科所需要的小组合作学习。他就小组的组建到如何更好发挥小组学习共同体的作用谈了自己的理解。此外他还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倾听是相互学习的基础,我们应以尊重的态度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对于不同情况的学生的发言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倾听也有利于我们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紧接着,新城初中怡康街分校的刘玮老师也从书本和学生出发,做了《听学生之言,感学生之受》的思考。她抓住书中“润泽的教室”这一重要的概念,带着老师们一起思索什么是润泽的教室。接着书中的答案给我们豁然开朗的感受,佐藤学先生说:“‘润泽’这个词表示的是湿润程度,也可以说它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刘玮老师也谈到了“倾听”,她理解的倾听是这样的:倾听就是为了更好的应对,有了倾听才有应对,才能更好地对话。这让我们对倾听的目的有了新的认识。
接下来,南湖二中的王菲老师再次与我们一起开启“静悄悄”的革命。王菲老师谈了对“静悄悄”一词的理解,它是一种发生在课堂中润物细无声的改变,并非大刀阔斧、轰轰烈烈。在王菲老师的分享中,有一点让我们印象深刻。她提到我们应当纠正对“上课不积极发言”的认识,就像书中所言,确定的思考或表现容易变成一种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为,而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在创造性的思考和表现中更能发挥威力。一切创造性行为都是发自不确定的语言,探索地进行着的行为。不确定的言语能深入其他学生的心中,能有实实在在的说服力。作为教师,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最后,金陵河西中学的邢雯雯结合自己孩子与学生的经历,生动有趣地与我们谈起了她对书中提到的“主体性”的理解。她指出我们要将“主体性”与“我行我素”区分开来,我们应当在教学中让“自学自习”、“自我实现”或“自我决定”均体现独立自学。此外她也谈到了大多数教师仍然以学生的“发言”为中心来了解他们的想法,而并不认真仔细地对待“倾听”。这让我们发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接着她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与我们分享如何更好地去倾听。
此次活动为盟区内老师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同时对于好书的阅读与分享也很好地指导了我们的教学实践,教学研讨活动成功举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