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9日,在南京市建邺初级中学,举行了一场由建邺初级中学的黄培培老师和浦口区行知中学的李先妹老师共同开展的七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一框《让友谊之树常青》的同课异构。建邺区、浦口区、雨花台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进行了现场观摩。本场活动由南京市学科带头人黄伟老师主持。
黄伟老师首先向大家展示并解读了本框题的教育价值。在教育价值的引领下,两位老师进行了各具特色的演绎。
第一节课由黄培培老师展示。黄培培老师设计了三个环节:交友有德、呵护有术、友谊有志。导入部分,以班级的学生、班主任的友谊故事开启了探寻友谊常青的奥秘之旅。黄老师的课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同学间的友谊入手,层层递进,谈到经典的友谊、伟大的友谊,再上升到国家间的友谊。师生探讨的过程自然清新,教学环节梯度向上。
李先妹老师以阿里巴巴20周年年会上的大合唱《朋友》视频导入,又以“友谊的重要性评估”作为切入话题,“埋下友谊的种子”。接着,三个环节“春夏生于德”、“秋冬长于智”、“四季常青源于志”层层铺展开来。师生在诗意的情境里深化了对“主动”的理解;在管鲍之交和“抄作业”的对照中明确正确的做法,增长智慧;在“一段结束的友谊还有意义吗”的追问中,引导学生辩证思考问题;在“马云与张勇的友谊与我们的友谊有什么不同”的巧问中,理解友谊的境界,追寻友谊的进阶。最后通过“常青”与“长青”的对比,深化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整节课,我们似乎看到了一棵友谊之树在四季里盎然生长,伴随它成长的,还有每一位孩子,收获智慧,品涵道德。
两节精彩的同课异构之后,两位学科大咖——江苏省特级教师王存贵老师和江苏省特级教师吴佩贞老师进行了专业点评。王老师认为两节课基本都能做到“神序兼备,有生有色”。“有神”,两节课课堂教学都充满活力,有对话、有讨论、有释疑、有解惑。“有序”,即课堂教学设计有层次,板块之间层层递进;且情感提升有层次。黄老师的课经历友谊品质的探讨——问题的解决——马恩经典友谊回瞻——国家间的友谊;李老师的课经历友谊来之不易需要呵护——马云张勇的友谊——家国情怀、世界担当。“有生”,即心中有学生,有生活,有生成。“有色”,即鲜明的教学特色。教学永远都是缺憾的艺术。王老师同时提出了几点改进意见:1.立足学情,了解学生困惑,教学设计再注重细节一点,深入一点。2.黄老师的课设计了一个问题“建立友谊需要哪些品质”,而都具备这些品质的人是“圣人”,是不存在的。建议把问题换成“我们一般喜欢与哪些品质的人交往”。3.两节课的环节小标题要再三斟酌。李老师的标题表面看上去很诗意,颇有意境,但也应注重科学性,要有语言逻辑。
吴佩贞老师指出,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敢于打靶子”,能自信地站上公开课的讲台就是最棒的!她的点评围绕“基于教育价值的教学目标的设立”展开。吴老师认为,每一节课必须有目标定位,即教学目标必须非常清晰。这样,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寻找素材才不会偏离方向。其次,素材定向要准确合理,即我们的素材选择一定要基于学生真实的生活、基于学生拓展的生活、并且能引领学生生活。最后,深度挖掘素材,寻找感人的“点”。例如,管鲍之交的例子很经典,但经典素材与学生生活的契合点在哪里?中俄友谊的素材、马云张勇友谊的素材等选得都不错,但需要再合理有效挖掘,寻找到令人动容的“点”,感动学生,点亮课堂。
秋高气爽,来自三区的教育同仁们汇聚我校,品评教学,探寻教育价值,为南京市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索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