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中学英语

小组话题讨论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09-08-30

小组话题讨论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初中英语小班化课堂教学效益的实践与思考

《基础英语教学与研究》2007.11

                                                               汪四楼  

 

  要:小组话题讨论已在小班化英语课堂教学中广泛运用,但是,统计数据表明,目前约70%的话题活动效益不高。本文列举了存在的问题:有效输出量少,新旧知识之间缺乏有机的整合,小组成员发展不均衡,以及话题空泛,缺失真实情境。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小组话题讨论  存在问题  对策

一、 引言

为了改善学生课堂学习状态,提高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益,许多教师广泛采取了小组话题讨论这一活动方式,拓展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用英语沟通与交际的能力。所谓小组话题讨论,是指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情境,围绕一个话题,以目标语知识为中心进行拓展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它以文本为出发点,让学生通过对特定话题的讨论,围绕话题情境进行真实的交流与交际,积极唤醒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将话题、结构、功能有机整合,引导学生表达一个个富有真情实感的思想,用英语做“事”,在“用中学”。 在参与话题活动过程中深入了解话题的内涵,形成交际策略,拓展认知领域,从而提高学生的话语能力,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这也是目前小班化英语教学比较常用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

(本文引用的教材版本均是江苏版初中牛津英语教材)

 

、问题的提出:

针对该环节,通过对110节课堂听课记录进行数据分析,统计分析表明:由于种种原因,其中81节(占73.6%)的小组话题讨论活动效益不高,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1)有效输出量少。学生看似参与度高,但事实上,多数学生用汉语进行讨论,语言输出有效数量偏少,讨论过程一般只有两、三个话轮。按照英语五级水平要求,中考口语测试满分一般要求对话要有五个话轮,话题口头作文要求达到10句话。

2)新旧知识缺乏有机整合。话题讨论要么“就事论事”,学生思维还没激活,就汇报(复述);要么游离教学目标,没有引导学生有机整合“新知”和“旧知”,促进知识迁移。

3 小组成员发展不均衡。由于异质小组学生之间知识和能力的较大差异,话语权往往被优秀学生所垄断。

4)话题设计欠合理,缺乏支架训练。初中学生的词汇量和生活经验有限,教师仅仅用语言描绘的情境不足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想象,许多话题空泛,结果只能是语言形式的机械操练;有的话题封闭,结论单一,不适合讨论。如:“讨论一下,课文中谈到了几种交通工具?”。

 

三、反思与对策:

课堂教学是一种互动的过程,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育部,2002)。导致小组话题讨论活动低效的原因主要有:一些教师对于该环节的教学意图缺乏深入的理解,“为了活动而活动”;话题的组织和情境的创设存在着技术问题;在教学设计的环节与环节之间缺乏一定的“支架”衔接, 不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小组活动缺乏科学的组织管理和评价。

有效组织小组话题讨论需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 整体规划,注重衔接

深入研究教材,从宏观上加以规划,系统梳理教材中话题的分布情况。初中英语教材里共有24个话题,话题的内容涉及到环保、旅游、动物、科普等。如果教师集体研讨时能统筹安排,注意话题与话题之间的衔接和整合,精心设计,话题的组织和开展就会更合理、有效。

系统的思考和统筹安排,可以弥补教材体系上的一些缺憾。如:教材中有部分词汇和句型复现率很低,针对这些词汇,有意识在话题与话题之间增加衔接, 安排合理和有序的复现,及时补偿,能有效预防词汇、句型和语法等知识的过多遗忘。

 

(2) 规范操作,搭建支架

话题的组织与开展有一定的技术,一般包括三个环节:(1)呈现结构知识;(2)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控制性和半控制性的训练;(3)在理解和运用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功能性的对话。按照这样的流程进行组织,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加以逆推,将活动分解成几个“子活动”,把所需要的短语、句型等语言知识进行必要的机械操练和变式训练,进行有针对性的铺垫,促进学生学会在不同情境下灵活运用。规范操作,能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给更多的学生成就感。

学生只有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才能认同所讨论的话题,领悟所使用语言的含义,才能围绕具体情景进行有意义的交流与讨论,如果话题较大,内容空泛,学生不知如何展开,就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如果支架不到位,必要的结构知识没有掌握,势必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法增加信息输出,进行新旧知识的整合。根据不完全统计发现:有27%的小组话题活动失败原因就是前期的铺垫不到位。

案例 课题:9B Unit 1 Life on the Mars Reading 话题:Living on the earth or living the Mars,which do you prefer?Why?该话题内容比较空泛,而且教师对文本处理不充分,只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和正误判断。没有强化训练核心句子,致使任务活动流于形式。如果前期积极铺垫,话题设计再小一些,提供更多具体信息,围绕衣、食、住和行,借助图片分别做一一比较,学生就会有话可说,效果会好些。

 

(3) 优化话题,校本化处理

部分学生群在生活阅历、文化背景和词汇量等方面与教材要求存在着巨大差异。有的话题文化差异过大,有的话题空泛,有的话题超越某些学生群的最近发展区,单一的“教教材”和“跑教材”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教师要科学的“用教材教”,选编一些贴近学生学习需要的话题,设计有梯度的任务,创设真实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案例 课题:7A Unit 5 Going shopping Main Task,一位教师设计了如下话题。Do you want to start your own shop?What shop will you start?Where will you start it?why?how can you have more customers?让学生分小组利用周末,用数码相机,拍摄相关的资料,做一个幻灯片(PPT),做成一个海报,收藏在个人档案袋里。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开家自己的商店,成为店主人,呈现各种各样的商品(学生在自觉的、积极的分类复习物品名词,有的还查字典,注音标),汇报的时候,小组每一个成员分别围绕每一张张照片,进行仔细描述,甚至有的还承诺给本班的老师和同学打折。通过这个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运用的淋漓尽致,真正体现了用中学,做中学。

(4) 策略指导,培养能力

一些教师往往用三言两语来描述一个任务,试图以此来引发学生积极的想象和思考,但由于缺乏策略的指导,效益往往较低。

案例一 话题: Now you have three minutes to talk about your favorite star/festival/season/book. (其它类似的话题还有:If you have a chance to visit the Moon, What will you do?  If you have a million-pound note,what will you do?) 这些话题内容空泛,不足以营造真实情境,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再加缺失策略指导意识,前期准备不充分,导致学生话语分散,缺乏条理,多数任务完成质量不高。如果前期给以策略的指导,如谈论自己喜欢的人物:需要前期收集比较完整的信息资料,如:外表、年龄、星座、成就、爱好、个性、成就、烦恼和愿望和周围人的关系以及必要的图片资料。又如谈论事:要谈原因、现象、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以及其意义和影响。再如采访:要思考主题是什么?准备什么样的问题?如何形成问题串?等。围绕具体线索,展开讨论,才能保证活动的有效进行。

如果根据话题,给每组发不同的素材包,内有一系列直观的图片(如:时间、地点、人物、天气和事件等图片信息)和一定的语言提示,让学生围绕这些具体信息,去描述和表达自己的思想。信息差(Information gap)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通过策略的指导,促进学生在与同伴的互相帮助过程中,完成主动意义的建构。有助于转变学习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 分工协作,多元评价

为了促进每个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均衡发展。采用角色定期轮换和集体汇报两种方式,小组成员分工协作,人人参与。例如:四个人一组,其中一个汇报者(reporter),一个记录者(secretary),一个评价者(evaluator),和一个小助手(assistant)。要求每个成员积极参与,每次每人必须提供一定数量的有效信息。实践证明:由于角色的分工和轮换,避免了异质小组内话语权被垄断的现象,促进全组成员参与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往往提前准备,进入了学习状态。

开展小组与小组之间竞赛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为了得到更高的分数,学生会有意识的选择“攻击”对方的基础薄弱的学生,结果导致教学气氛紧张,在实践中,教师积极引导,鼓励小组其他成员积极提示,互相帮助,合作完成,有效的提高了薄弱学生的参与度,改变了以往优秀学生垄断话语权的现象。

用积分制的方式来评价和激励小组活动。参与的人都有被加分的机会,定期记录在个人成长记录袋里。教师在活动中做一个积极的旁观者、评价者、帮助者和激励者。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地学习策略以及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是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教育部,2002)。

 

总之,要提高小组话题讨论的效益,就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出发。系统规划教学资源,结合具体教学目标,根据话题的结构和功能,确定教学的侧重点和难点,优化教学资源,运用相关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话题讨论成为学生积极运用知识、表达真情实感、感受成就感的平台。在特定的范围内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最合理配置,有助于实现学生能力与潜能的开发,更为因材施教及学生个性化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管理方便,活动组织效率提高,对学生目标达成状况的了解也更加具体。对学生来讲,一方面师生互动的频率变高,得到的机会和关注也多;另一方面,学生参与度高,活动密度大,与同伴间的交互活动也相对增多,能将学习的效益最大化,语言能力提高明显。

  

参考书目:

1、教育部.2002.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