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中学英语

“高效” VS “低效”

来源: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09-12-18

“高效”   VS   “低效”

—— 谈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在初中小班化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迈进二十一世纪,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在逐步提高,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初中英语小班化教学正是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需求个性化而产生的新型班级授课形式。其教学性能的优越已被广大英语教师认可。如何在小班中教学英语?作为对其策略的研究,“小组合作学习”也广泛地为人所知晓。

提起小组合作学习策略,许多人往往将它等同于“新型”、“高效”,认为只要运用了如此方法,即彰显其教学手段的先进, 便“与众不同”了。无可厚非,作为新课程理念下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之一,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我在这儿想说的是:固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在英语教学中是个极好的方法,并且你也已经决定使用,但如何使之高效运作,而非低效甚或失效呢?这是我们英语教师亟待思考的问题。

一.小班化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低效现象

自2007年我校实行小班化以来,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即较多地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根据两年来的探索、实践以及观察、反思,发现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存在有不少低效现象,尤其体现在以下方面:

1. 课堂出现冷场,学生合作不主动

当一些小组接到老师布置的任务后,小组成员无动于衷,既不商量也不讨论,各做各的事,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合作中来。

2. 合作目的不明确,为“活动”而“活动”

有的教师不分主次轻重,每节课都用,并且认为一节课内用得越多越好。在英语教学中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有些老师随意将课文中的一个句型或知识点硬塞给学生,来回反复地让学生分组操练。其结果是学生感到索然无味,于是有些同学就草草应付了事,然后各行其是,课堂内声音嘈杂,秩序“混乱”。

3.合作没有深度,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

这种情况常常表现为活动刚开始,学生才进入状态,或是个别小组先完成了,而为了赶进度,教师就急着让各小组汇报成果,然后匆匆进入了下一环节,根本对本环节就没有深入探讨。

4. 小组合作中存在“语言霸权”现象

即优等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后进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而一些后进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二.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现象的原因探悉:

由于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小组合作学习效率低的原因也是复杂的、多层次的。主要还是集中在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尤其是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其身上的原因更主要。

(1)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分组教学

在课堂上,教师虽然建立了多向交互的学习小组,设计了合作讨论学习的环节,但教师对于分组教学的认识却很片面。只是认为小班分组教学只是教学形式的改变,而对小班分组教学合作探究的内涵却了解得并不深刻,只有在讨论问题时,才让学生互相说一说,认为小组讨论就是小组学习。

(2)教师对设计的问题定位不清

我们知道,课堂上教师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对问题就应有充分的估计,设计的问题不但要与学生的智能水平相统一,还要有一定的争论性、冲突性,如果问题设计得过难,学生会失去思考的信心,从而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但如果问题设计得较为肤浅或缺乏难度,学生基本上都能根据课文内容,不假思索,随口而答,即使问题得到回答,也远远达不到提问的目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提问必然会失去合作探究的必要性,从而使小组合作教学失去意义。

(3)教师对小组成员合作情况不能深入了解

学生分组学习进行后,教师一般只是在各组中巡视,注重学生讨论问题的气氛较多,而对学生在讨论时是否有理解难度,是否有新的问题发现等却关注不够。部分教师注重学生反馈交流时几个优等生的发言情况,而对部分学困生关注不够,过问不够,忽视与学生的合作交流、平等对话。有些教师不论什么问题都让学生合作,小组学习活动次数多,就说明活动有成效吗?教学中蜻蜓点水式的小组合作,学生没有时间去思考,活动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并不能真正起到合作的目的。

(4)教师对小组的划分缺乏科学性

教师经常会按座位划分学习小组。因为座位的编排多依据学生身高性别等,所以这样的分组,虽然方便开展活动,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当然,有时教师也会让学生自由搭配,但自由配搭存在无序性——基础好、喜欢表现的学生很快组合一起,积极交流,而基础差、性格内向的学生勉强成组,少人问津。如果教师也没有关注的话,必然会伤害到其自尊心和积极性。

(5)评价制度不够完善,缺乏公正

公正合理的评价制度是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的必要保证。如果没有公正合理的评价制度,就难以产生激励,影响活动的可持续性。比如许多教师喜欢抢答形式的小组竞赛。但问题是,竞赛时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低难度问题,学生一拥而起,教师无法分清第一位回答者,只能平均主义,每组同样奖励以示公平。而当两、三人同时起立抢答时,教师会选定其中一人奖励,而其他学生则没有机会……这种评判不公,往往会传导到结果中,导致激励扭曲,从而伤害学生的积极性。

三.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让合作高效起来

1.建立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

许多对小组探究进行过研究的专家强调:建立英语学习小组应同时考虑“质”和“量”两个因素。以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为例,每班36人。为了保证合作学习小组“组内异地质,组间同质”,在人员“质”的方面,我按照学生的知识程度和能力水平来搭配由好、中、差三类学生组成小组(异地质构成),使优等生可以带动学困生,在学习上共同进步。在人员“量”的方面,每小组6人,共6个小组。学习小组的合理分配为课堂教学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要使合作学习小组能够正常运行,合作富有成效,还必须做好以下两件事:

第一,选一个负责的组长。虽然小组探究是一种合作性学习,但也不能忽视小组组长的作用。小组长担负着联络指导教师和召集、督促、检查小组成员的英语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同时,还起着小组内协调、疏通的作用。当小组成员的观点发生冲突时,小组长要组织讨论、分析,使成员之间相互理解、接纳和支持,最后达成共识。

第二,编一个相应的代号。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好小组之后,有必要按照学生学业成绩和能力水平从高到低进行编号。全班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代码,并且每组学业水平处于同一层次的学生代码相同。这样既便于组长分工——小组内成员按一定的序号发言、交流、讨论,或者按一定的方式合作;又便于教师抽查——指定同一层次的学生代表小组发言,并给予及时评价,使个人承担一定的小组责任,促使小组成员将焦点集中到互教互助上来。 

2、设计科学的合作学习任务

教师对合作学习任务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因此,在下达合作学习任务之前,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

(1).设计小组活动时应考虑教学目的,既怎样把课本中的语言自然渗透到交际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运用语言,通过活动消化英语知识。

(2).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和形式化。 

(3).教师要根据讨论的主题给学生提供一些与任务有关的背景知识或相关的资料,使学生的语言输出有一定的基础。

(4)教师设计合作学习任务的难度要适当。太难时,会出现“冷场”的局面,学生面面相觑,不知如何表达,有的学生会不知不觉地使用汉语交流。太简单时,学生就会不屑一顾,随便说几句,甚至会借此机会闲聊、说笑,形成表面上的“假热闹”。

(5).在设计任务时,要创设一个有信息差的语境。语言是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只有问答双方有想获取某一方面信息的好奇心时,才会发问。因此只有学生之间有信息差,学生才会产生交际的需要和愿望,才会用英语沟通信息,达到运用英语的目的。

3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指导

学生在展开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要去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每个组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使其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任务。比如:对不清楚合作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顺利的小组进行表扬;对合作交流中遇到困难的小组及时点拨指导;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要求小组成员各司其职互相监督等。学生的小组合作有了教师的参与和指导,就能避免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更真实、有效。  

以上只是本人的一些粗浅认识。当小组合作学习正在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时,如何发挥出它的最大功效,这有赖于广大教师对合作学习作更深层次的尝试和研究。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到合作学习的作用和意义,并认真、精心地对待每一次活动,就能不断地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黄远振. 2003. 《新课程英语教与学》 [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庞维图. 2003. 《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林立、王之江. 2005 《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郭砚冰.  2002 《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的实施与评价》,《中小学外语教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