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无形为有形 英语语法也可以很有趣
——谈用数学方法教初中英语语法
背景介绍
1、间接背景
语法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按确定用法来运用的词类、词的屈折变化或表示相互关系的其他手段以及词在句中的功能和关系。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语言的结构规律和语言表达的规则。虽然每个人学习母语时没有刻意学习语法,但他们能够接触和使用的机会很多,可以自然形成语感和习得语言。它并不否认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它的规则。目前,中国的英语教育缺乏相应的语言学习环境,初学者在表达时往往只是汉语句子结构和单词或词组地机械叠加,也就是所谓的“汉语思维”。因此,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习者就有必要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和语法结构,确保交流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直接背景
在我校初一新生到校报到的第一天,我们备课组就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的一项结果是:大部分同学不了解语法,在他们印象中英语语法抽象、复杂难懂而且枯燥,但他们又非常希望学好语法。
(三)展示
鉴于英语语法的抽象性,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如何才能用最简单的语言和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语法?在平时的语法教学中,我注重给学生呈现一系列的实例,然后请学生自己归纳相关语法。但是,用什么样的载体来呈现语法规律会简洁明了呢?
在教7A特殊疑问句的时候,我先在黑板上呈现了几道学生在考试中失分比较多的划线提问题以及它们的答案,然后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如果我设Q(Question)为特殊疑问句,X为特殊疑问词,Y为一般疑问句,Z为划线部分,那么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等式?Q = X ______ Y_______Z?” 学生一会儿就找出了等式,即Q = X+ Y-Z。根据这个等式,我和学生一起总结了造特殊疑问句的一般步骤,即首先找特殊疑问词,然后将原句变成一般疑问句形式,最后去除划线部分。总结出规律之后,我找了一些适用这个公式的习题要求学生验证这个公式的可行性,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要求他们像解数学题一样将每一步写出来。此后,我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Q = X + ( Y-Z)和原来等式在结果上有没有差别?”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然后我带着他们用语言表述另一种简便的造特殊疑问句的步骤:首先找特殊疑问词,然后加上去掉划线部分之后剩下部分的一般疑问句形式。这个等式简便在“去掉划线部分”可以不用写下来,在脑子里直接去掉即可。接着我也给了学生一些练习去体验。在学生能熟练运用公式造特殊疑问句后,我又追问了一个问题:“这个公式是不是能用来解所有的划线提问题?”同时我在黑板上写了几个比较特殊的划线提问题,学生用以往的经验做对了题,也发现了新的问题。我提醒学生凡事都有例外,并给学生归纳了一些特殊的习题帮助他们记忆。在呈现对数量提问的特殊疑问句时,如:How many students are there in your classroom? 我提醒学生可以将students理解为数学中的“单位名称”,这样,他们就能变通地运用公式了。这一节课学生始终围绕着老师抛出的问题在思考,而且涉及到的数学知识也比较简单,加上形式比较新颖,下课了学生都还沉浸在刚才的氛围中。之后学生在作业中反馈的结果也比较理想。
(四)反思和分析
1、用数学方法教初中英语语法的优势:
首先,在教英语时用数学方法,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各学科都力求与相关学科相互融合,使课程内容跨越学科之间的鸿沟,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的‘整体’面貌。”同时,它还可以引起英语和其他学科融合的理念,进一步促进学科间融合程度。
第二,在英语课上使用数学方法,此举比较新颖,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能在潜移默化中刺激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积极地思考,取代了传统的“灌输+操练”的语法教学模式。
第三,数学符号、公式或者规律,生动且简单明了,用它们作为英语语法的载体,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便于学生记忆,且操作性较强。
第四,用数学方法进行英语语法教学,一方面有利于自己渊博的学识赢得学生的敬重,体现自己特殊的教学风格和教育魅力。另一方面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代在进步,教师也应与时俱进,不断追求,不断学习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并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2、自身启示与体会
在教语法过程中我使用了几次数学方法,反馈的效果都比较好。教无定法,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善于思考,摸索最简单、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让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轻松地获得知识,并体验学习和成功的乐趣。同时,我也要善于总结、记录自己平时的一些教育构想、策略以及自己犯的错误,并勇于做教学实验,勇于创新。除此之外,我还要扩大自己的阅读范围,最大限度地将各种相关知识呈现在英语课堂上,尽可能使自己的课有趣、精彩且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