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下,在南外河西的阶梯教室,开展了区初中语文“构建融通课堂 提升育人质效”的教研活动,出席活动的人员有建邺区语文教研员韦叶标老师、南外河西教研处邱守伟主任、区中心组全体成员及建邺区九年级年级全体语文老师等。
首先是南外河西阚昕老师开设的公开课——《现代诗歌的“跨学科”再表达——以<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为例》。阚昕老师以书架拼贴诗导入,介绍了“现代诗美感的根源”在于营造了充分的“陌生感”,而后依次通过“任务一:结合意象,赏析语言技法”“任务二:任务二:观摩分析,总结“再表达”技巧”以及任务三“任务三:拼贴成诗,“跨学科”再表达”三个子任务让学生知晓了现代诗歌的创作要注重运用丰富的意象、陌生化的技法,要学会为诗歌注入恰当的情感以及转换视角等技法,并熟练运动以上放大将“陌生化”技巧放大,延伸至跨学科领域,让学生明白不同学科的语言有时仅仅只是表达方式的不同,但是传情达意的理念可以是一致的。
接着是新城中学朱文婷老师的公开课——《人工智能指向审美创造的个性化学习——< 愚公移山>》。朱老师以“给愚公注册QQ账号信息”为初始任务,建构了学生对于《愚公移山》中人物和情节的基本框架。而后以“ 圈点勾画相关的句子作为依据,揣摩其心理,在愚公的QQ空间里进行回复”任务为依托,有效的训练了学生对于人物话语背后深刻含义的文本解读能力,有效促进了学生对于《愚公移山》文本内涵的深刻把握。期间朱老师还巧妙的利用“豆包”等Ai工具,赋能学生传统文本的新型解读能力,是一节不可多得的好课。
然后是致远中学崔慕萱老师开展的微讲座——《山歌互答,山景映照——关于跨学科融通教学的思考》。崔老师介绍了自己在市级教研活动中,借助《三联周刊》设计一节语文和地理的跨学科融通课,将语文的核心素养和地理学科的地理教育核心观念——“人地协调观”,即自然环境深刻影响着人类的各种活动,人类活动也影响着地理环境进行充分且有机的融合,展现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中处处有生活”的理念,帮助一线老师拓宽了课堂设计的思路。
接着是《教育研究与评论》编辑部的徐志欣主任开展的讲座——《从写得出到写得好——谈教育论文的写作》,徐主任借助自己丰富的编辑经验,把自己审文、改文、润文的宝贵想法毫无保留的介绍给了在座的所有老师,徐主任讲到真正的好文章应当兼顾“学理性”和“烟火气”,既要有坚持的理论知识做内在支撑,但同时也要接地气,做到“可感可操,可学可仿”。
最后是区研训员韦叶标老师讲话,韦老师评价“在阚昕老师的课堂里,看到了他在多学科领域,尝试用非常有趣的方式带领同学去进行跨学课的探索。”“朱文婷老师的课里面看到了她在用非常新颖的设计,指引了人工智能Ai加持下语文课堂学习的方向。”“崔慕萱老师在跨学科方向的尝试和深入的思考,给老师们带来了理念的引领。”等。韦老师希望大家在三新背景下,依托《新课标》的明确要求,开展有益的课堂实践,不仅是“融通教学”的诉求,也是“依标教学”的要求,相信在专家的不断引领和指导之下,老师们的成长定会“更上层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