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第五个学会——“学会改变”。这说明,在当前瞬息万变的时代,改变已经成为大势,学会改变成为一个人的成长中很重要的能力,但是其实这看似平常的一句话,是很高的要求。经过这次的省赛课,我对它有了新的理解,我想在它中间加上一个标点,变成“学,会改变”。因为只有通过学才会有改变灵感,也只有通过学才会有改变的方向,而这一次又一次的改变过程,其本身又是自我学习提高重要的资源。这次,我从专家的经典中学,从教研员的指导中学,从同伴们的建议中学,从国内外多样教学资源中学,上完课后,我惊喜的发现,自己不经意间已经发生了改变。
有人说,老师就是演员,讲台就是舞台,学生就是观众。这句话,某种意义上我是赞同的,因为当老师就得像演员,需要有抓住“观众”的本领,常常是“二三步万水千山,一二句啼笑更迭”;然而这二者也不能完全划上等号,因为演员抖的“包袱”目的在让观众笑,而老师抖的“包袱”目的在引发学生思考。在这一点上,原先的我常常是分不清的。
每当公开课或是赛课时,原先我总以为,安静的课堂是失败的,我总想尽了方法把“舞台”炒热,情境创设之复杂不可谓不用心,活动开展之紧凑不可谓不卖力,往往热热闹闹一节课下来,学生喜笑颜开,我洋洋得意,殊不知学生看似满心欢喜,却时常脑袋空空。恰逢某次安静的课堂后,我灰心丧气,而惊喜的发现学生却意外的收获满满,因此现在的我恍然大悟,有时候,让“舞台”静静,其实是留时间给学生去让独立思考发生;让“舞台”静静,其实是留空间给学生让已知与未知碰撞后再生;让“舞台”静静,其实是留机会给学生去让高阶思维起飞,因为如果老师的每一个问题学生都能对答如流,学习并没有真正发生!
因此现在我不要再去追求“舞台”上的热闹,而要敢于留白,去倾听学生脑海中的山呼海啸。每创设一个情境,问一问自己,是否足够真实而又恰当;每开展一个活动,问一问自己,是否足够务实而又突出主题;每布置一项任务,问一问自己,是否足够必要而又有意义。
有人说,老师是演员;而我说,老师是导演,“观众”才是真正的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