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惠风和畅,花满平川,南京市汉字学习研究基地学校研讨活动成功举行。本次活动主题为“九年一贯的汉字学习”,由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建邺区教师发展中心、南京市陶行知学校承办。南京市教科所教育咨询研究室李亚平主任、市汉字研究中心负责人席晓圆、原栖霞区中学语文研训员徐学宁、浦口区小学语文研训员狄万琳、建邺区教师发展中心语文研训员韦叶标,建邺区教师发展中心科研处柳衍主任及各区教师代表参加了活动。

本次研讨由汉字学习特色活动、汉字研究课和专题交流三部分构成。汉字学习特色活动分为汉字文化研究展、汉字学习游乐园、汉字运用作品展三个展台。在作品展中,学生集思广益,将平时所学以创新的形式呈现出来,有创意汉字画、创意字谜卡,还有现场书写的趣味楹联等。
五节研究课是学校“九年一贯的汉字学习”模式的具体呈现。刘小伟老师执教小学语文二年级《藏在身体里的汉字文化:“耳”字创意秀》,通过对“耳”字的起源、生活中“耳”的现象、与“耳”相关的汉字、成语等内容探究,初步体会汉字的主要特点,感受“耳”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生动有趣的课堂形式,让二年级的小朋友们在潜移默化中体会汉字的文化意蕴,增强了对中国汉字文化的认同感。
朱姝老师执教四年级《咬文嚼字,趣探字谜》。朱老师以“为端午猜谜大会制字谜”这一真实情境为任务驱动,通过趣味猜谜带领学生回顾加字法、离合法、暗示法等猜谜方法,点燃学生的猜谜热情。在回顾旧知的基础上,朱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借字法,小组合作制作字谜。同学们讨论热烈,创意十足。“千里归人一日还”“空山之中一亩田”“江西南昌”“西湖傍晚”……同学们自己制作的字谜或充满趣味或精巧雅致,思维的火花在一次次讨论、一阵阵思考中不断闪现。
施雨老师执教的是六年级《初探对联,趣玩对联》。施老师和小先生们结合课前调查,梳理出对联的四个特点,并品析交流了有趣的析字联和谐音联。在初探对联后,同学们开始趣玩对联,合作完成了简单的二字对、三字对和四字对,运用加字法创作出送给母校的毕业对联。整堂课孩子们在玩中学、玩中创,感悟对联的文化魅力。
彭灵静老师执教的是七年级《赏对联 写对联》。彭老师依次出示四组对联,分别指向对联的结构词性、平仄音韵、内容技巧和立意韵味四个方面,在四次有梯度、有指向的辨析中,引导学生探索和梳理鉴赏对联的方法,为下文修改对联和写作对联做铺垫。这节课,在欣赏与写作对联中,引导孩子发现、感受和表现语言文字的魅力,加深对语言文字及其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
来自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初中部的刘珍老师执教《妙联创意运用》。她设置了板报欣赏的情境,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学习生活,通过“评、改、创、赠”四部曲,带领学生探寻对联艺术精髓。同学们将祝福凝于笔端,为即将中考的学长创作励志对联。“鲲鹏展翅九万里,骐骥奋蹄三千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信有天”等佳作频出,既展现了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的创作功底,更传递着同窗间的真挚祝福。对联虽小,却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妙智慧。

五节课后,南京市陶行知学校刘小伟副校长进行活动致辞,并向大家介绍了“九年一贯的汉字学习”课程建设目标。刘校长指出,从“汉字文化”到“猜谜与制谜”再到“楹联与对偶”,陶行知学校的汉字课程充分尊重不同年段学生的学习特点,让孩子们带着愉悦的情感走进汉字,理解汉字,感受汉字的美丽和深邃,培养孩子们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
随后,南京市陶行知学校教科室主任、语文教研组长、正高级教师王新芳主任带来主题汇报《基于基础型任务群的九年一贯汉字课程的建设与实践》,全方位汇报了学校九年一贯的汉字课程建设。王主任通过具体的教学事例和精彩的汉字主题活动向与会者介绍了陶行知学校汉字学习的连贯性和层进性,希望学生的汉字学习“日有所进,月有所长,终有所成。”
浦口区教研员狄万琳老师对几节研究课给予高度评价。狄老师认为,陶行知学校的汉字课程做到了:文化认知层次化,落实基础教育目标;实践活动项目化,落实汉字实践;实施路径生活化,深植育人根基。
原栖霞区教研员徐学宁老师认为,无论小学、中学都要研究汉字,应该让汉字学习与真实生活紧密相连。汉字教学中应发挥教师主导型,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汉字应用。通过汉字学习发展学生思维,在汉字学习中去学习语言文字的定义。
市教科所席晓园老师对陶行知学校建校以来持续、深入地开展汉字研究表示肯定。席老师提醒我们要重视课标要求,重视积累与梳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最后,市教科所李亚平主任对本次汉字研讨活动进行了总结,笔尖舞动华夏韵,方寸解码文明根。她表示陶行知学校九年一贯的汉字学习,已经深深扎根在了课堂,扎根在了学生的生活中。她也代表市教科所汉字学习研究中心,对各家汉字学习研究基地学校在汉字学习研究领域作出的努力表示感谢。相信在大家的潜心研究下,一定会形成更多有价值的可推广的成果经验。